草案有没有法律效力
□ 本报记者 黄哲
□ 本报实习生 郑晓婷
保护公民权利的民法典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
民法典明确规定,以自然人为主体制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反公序良俗的要求。
本次民法典修订,给各级人民法院提出哪些具体建议?法律对自身是否有约束力?
直击法治短板
国家层面首次就非法生产、买卖、运输、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规定民事责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人民群众生活物资需求巨大。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各类案件906.3万件,同比上升14.2%。
“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通过视频办案了。”
全国法院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司法大局,紧紧围绕司法为民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人民法院审结案件数量、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平安中国建设不断推进,人民法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履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人民法院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2021年,人民法院受理案件983.1万件,结案95.5万件,同比分别上升35.3%和41.4%,均居全国法院首位,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人民法院高质量立案登记制全面实施,“减假暂”案件占比持续提升,审结一审刑事案件和一审民事案件平均用时均在7个工作日以内。
在全国法院系统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人民法院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根本之策,对标国际国内最佳实践,对标推进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司法确认程序“一件事一次办”,深入开展“诚信中国建设示范法院”创建,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让法治阳光在千行百业中“照亮”最广大市场主体。
法治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
近日,最高法发布2021年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丁建春代表民一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围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创新执行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推进一站式建设等方面,对全国法院践行“三个承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
“在法治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依法治司,不断创新执行工作方法,着力在法治建设中建设高水平法治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丁建春表示,2021年,全国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83.6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67.5亿元,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095亿元。
线下“送法进网格” 诉讼服务便民零距离
在“送法进网格”工作中,最高人民法院不断探索形成“送法进社区”工作模式,确保把法律送到每一个家庭,送到每一位百姓手中。
2018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郑州举办了全国法院“送法进社区”专题活动,深化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为“法院+社区”工作开通全新的线上路径,打通人民法院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