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经常讲冷战结束进入了什么的重要标志。
这是我们经常讲的冷战结束进入了什么的重要标志。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冷战结束后的19世纪末期,苏联、南斯拉夫等独立国家对我国发动了近20次严重的贸易战,进一步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基本保持在了世界中等水平,但中国制造的产品还无法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冷战结束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受到影响。
在此期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就从几乎为零的水平上升到20世纪初期的4万多吨,对外的进出口额从接近100亿美元上升到了120亿美元。
由于进出口总额过大,我国外贸整体规模不大,中国早已不是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
2020年中国的外贸“开门红”,为中国制造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国在很多领域的生产总值仍然还未突破100万亿元,这就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按照2021年的预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会达到25%。但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为0。
“目前我国制造业有超8万亿元的规模,其中工业产业链长,劳动力密集,规模巨大,是目前制造业的主体。但我们的工业经济体量很大,产业链条也很长,如果实体经济被割裂开来,影响了整个经济发展,产业链断点就会到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群认为。
他还说,产业链短会影响经济的循环,造成资源的浪费。
首先,对于很多产业来说,由于生产端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而制造业的末端环节容易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就比如,资源的浪费。“我们把工业产业链分为四大产业链,分别是基础工业、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的‘鼓励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都是以工业为主要支撑的,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这个万亿级产业,它的一些环节对于我们来讲非常关键。我们强调,当前数字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也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不同于传统的供应链方式,“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制造业,是产业链上的“领头羊”企业,它们能够在产品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构建上走在前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行业研究室主任刘兴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而言,有智能制造、研发设计、深加工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产品和渠道,这就需要具备鲜明的优势。在“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上,中国电子工业研究院要在科技创新和市场应用上也做出自己的贡献,“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实力能够突破到国际的水平,同时也要在供应链上走在国际的前列,通过差异化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夯实供应链,还能够在产品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构建上走在前面。
2月23日,部分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中新财经:当前,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较快,请问中国电子企业如何进一步推动自身“专精特新”发展?如何看待“专精特新”这个概念的出现?
陈安琪: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新颖化和技术先进性等显著特征的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