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
昨天,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向全世界发出了倡议:让世界更加团结和充满爱和希望,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舞台,让世界更加生动活泼地呈现人类历史和文化之美。
倡议发出以来,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国际奥委会坚定支持北京冬奥会。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分别于1月23日和1月24日通过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向世界宣布,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这是继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之后,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是我国连续两届冬奥会在夏季举办,圆满完成了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之间的赛事转换。中国的冬奥之路,为奥林匹克运动树立了重要标杆,中国也成为了全世界唯一一个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国家,并成功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国家。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成功经验,为举办奥运会、举办城市、举办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2018年11月,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休战中心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和绿色、智慧、绿色”的办赛理念,确保所有竞赛场馆、基础设施和非竞赛场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并要求可持续观赛,可持续观赛不再只是“白色家电”,而是“可持续滑雪运动”,还强调观赛的各个环节,“雪上冲浪、雪上碰碰车、冰上自行车、冰壶、速滑、越野滑轮、陆地冰壶、冰球、滑冰、雪地摩托、雪地攀冰等”,这些都体现了北京冬奥组委对可持续办赛理念的高度重视和践行。
“冰上龙舟”里的“零碳”赛道
北京冬奥会的“冰丝带”,就坐落在“绿色冬奥”理念的最前沿。与2008年奥运会最大的区别,是冰面不再铺设水泥混凝土板墙,而是增设一个巨大的“冰丝带”,它是一个向冰天雪地开放的、让运动员在冰面上嬉戏玩耍的“零碳”场馆。冬奥期间,这个冰场“零碳”将拥有4条3000平方米、4条5000平方米的无障碍通道。这里不仅满足冬奥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通行需求,还会为志愿者们提供“零碳”住宿、餐饮、交通、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成为本届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北京“双奥”背后,是20个“赛事全周期、全链条”保障体系。“作为北京‘双奥’开闭幕式的主舞台,国家体育场作为场馆建设使用,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担着赛时开闭幕式的保障任务。”场馆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北京国资公司副总经理郭庆表示,为保障开闭幕式顺利举行,北京市重点从场馆运行、场馆遗产、场馆服务等方面入手,编制了工作方案,针对运动员、技术官员、裁判员、转播商等核心人员的衣食住行、服务保障等情况,制订了流程预案。
此外,从城市建设、冬奥赛事筹办、冬奥场馆运行等各个环节,北京赛区内的改造提升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位于长安街西段北侧的北京未来科技城项目,以中关村园综合展示为核心,打造沉浸式科技体验,助力中国数字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