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西南部,
距离欧洲西部500公里,
在现代政治格局中,其国内民族认同感普遍较高。
作为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之一,阿尔巴尼亚属于非欧盟成员国。
阿尔巴尼亚民众普遍认为,欧盟《相互补充协定》对阿尔巴尼亚的影响是:
阿尔巴尼亚人的幸福感较高,
政治上更亲近欧盟国家,
与其作为独立的“欧洲孤儿”经历截然不同。
在《相互补充协定》
的框架内,阿尔巴尼亚人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在欧盟框架内,该如何融入欧洲?
在阿尔巴尼亚人看来,最重要的是语言的统一。
《相互补充协定》的发布,为阿尔巴尼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现代化方案,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国际声誉。
简而言之,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欧洲小国,政治上就像一只小非洲小象,很少像欧盟成员国那样充满国家力量,具备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他们深知,真正的自由是需要自己在欧盟中赢得一席之地的,也是最重要的。
在没有人支持的情况下,阿尔巴尼亚政府军和军事力量也无法独善其身,只能不断以亲善大方的形象示人,维持自己的政治独立。
对于这一点,曾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这一次,阿尔巴尼亚选择了支持以色列的反对意见。
在一段时间的拉锯战中,时任以色列总理的侯赛因·霍查也是艰难挺过了这一难关。
在被要求“跟随美国脚步”后,霍查终于在1978年又回到了国内,继续自己的“独立自主”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霍查凭借自己的智慧,在1978年再次成功地将以色列赶出了世界之外。
以色列对阿尔巴尼亚的“保护”,阿尔巴尼亚不仅免遭联合国的制裁,还能够免受联合国的制裁,国家也被美国视为“救命稻草”。
然而,是这样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国家,也在最近几个月成为了霍查政治生涯的黑点。
据悉,1979年6月,阿尔巴尼亚遭遇到了联合国的制裁,美国在1982年的《和平协定》中把阿尔巴尼亚的“主权”视为“平等保证”,但阿尔巴尼亚本身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被强行改名为“南斯拉夫”,从此成为了冷战后欧洲第三个与中东“冷战”结下梁子的国家。
就这样,国内矛盾和国际关系日益尖锐,成为了霍查“铁饭碗”上的“主战场”,这一切让阿尔巴尼亚举步维艰。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开始认可了阿尔巴尼亚,以至于在1991年和1992年,他们又一次当选为了世界和平卫士,成为了“非洲的一盏红绿灯”。
很多人对阿尔巴尼亚并不陌生,他们是一群“外来户”,对当地的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很多人也会去阿尔巴尼亚旅游,很多人都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尔巴尼亚人对这里越来越不熟悉,他们的民族矛盾也越来越大,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阿尔巴尼亚也不再和我国发展友好关系,在冷战时期,他们的对外总是一副和稀泥的样子,和我国对着干,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眼中钉和肉中刺,甚至我国还为阿尔巴尼亚出了很多军事援助,可是他们对中国的仇恨却越来越大。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力所能及的帮助阿尔巴尼亚,这也让阿尔巴尼亚的一些人和中国关系很好,我国经常会去照料阿尔巴尼亚,甚至还会帮忙准备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