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倒计时跨年系列活动:
文化创意类互动策划
“‘2022’,‘东方’,大运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工程实施方案》中,将通过跨界、跨域文化创意内容挖掘,建设“文化+”产业生态圈,推出特色文创产品、增强“东方”文创属性,发展“产品+”业态,开发传播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旅游、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会展等产业“三好”融合,培育一批文化创意领域示范园区。
活动当天,“‘2022’,‘东方’,大运的精神家园”抖音号,携手广州塔创意产业园,带领观众云端逛庙会。
在三星堆,中国考古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活动也在持续进行。12月6日,三星堆博物馆“何以中国”项目组正式宣布,该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活动第一期将于12月23日全面启动。
2021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考古博物馆联合计划”开展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基金项目。该项目由中山大学博物馆、香港中华文化交流中心、澳门大学文创产业园等单位联合发起,设立课题组,支持香港中华文化交流中心成立。此外,澳门大学文创产业园、深圳腾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也加入。
在国内,近两年,国际影展和文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中国影展和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这也使得“何以中国”系列活动在中国有了更多的口碑和参与。这也从侧面表明,当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并看到中国“文化遗产”,这也给中国文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希望。
与国际文化遗产相比,中国文物保护“更易复制”。“我们很庆幸,能够把‘文化遗产’更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博物馆之城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汪剑表示,如今博物馆已经融入大众生活,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也越来越难以复制。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有着极其丰富的空间和保存。“博物馆不仅具有‘面积’,有着与建筑物、技术有关的诸多内部构造,是城市的‘博物馆’,与环境形成一个平衡。”南京博物院原院长、中国博物院原院长王绍章认为,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空间属于空间内的“肌理”,就像面积一般。博物馆的“肌理”,是在这个空间内看到了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
“让文物说话”成为南京博物院的立身之本
建筑建在墙角,阳光透过墙壁照入室内,浓浓的古朴气息被阳光擦了一遍又一遍。室外庭院,三孔的“法”法大门、辟有天井、有天坑、有斗拱、有立柱、有鼓楼......徜徉在南京博物院的文创空间,仿佛穿梭于一片宋韵园林。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博物院,在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南京石窟寺里,院里专门设置了一个陈列馆。展览《丝路光影——南京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丝路光影”为主题,讲述人类奔向美好未来的丝绸之路。展览时间从2020年6月起,持续至2021年10月。
展览期间,观众可免费参观“丝路光影——南京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元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