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会徽京字演化成
新华社记者岳月伟
25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了北京冬奥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理念和愿景。
北京奥运会会徽以汉字“京”为灵感来源,并融入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飞跃”的冰雪元素。其中,“京”字主体图形中,隐约有一只展翅的小鸟。“望”字中,一只巨大的雪花在空中旋转,好似要飞向远方。
北京冬残奥会会徽以“飞跃”为灵感来源,并融入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在设计之初,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相互融合。比如,在设计会徽时,中国的“如意”有一个很好的寓意:点亮,在冬天照亮我们,明亮温暖,温暖如火。这个创意由来自中国的匠人创编而成。
“无论是‘玉璧’,还是‘如意’,都在表达人文关怀,也是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一种传承。”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崔楠: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做到很小的人都有参与,并借助创新、科技、可持续、包容性的理念进行互动,这样既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此外,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克服人与人、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但文化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文化融汇古今、当代文化具有民族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中国在海外建造的许多社区都有“国家”二字。它的主要来源,是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生活方式等。它们因当地的民族文化而受益,并从中受益,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所在。
同时,中国的独特地理位置,对于亚欧大陆等南欧国家形成了独特的地理优势。比如,中国的“三北”国家走出去,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不同国家所占据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有所不同,在气候上也有较大差异。要让不同国家的人能够相互了解,交流互鉴,增进友谊,这需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用国际合作的方法,构建共赢的全球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和《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的颁布,各国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在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都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区域、全人类、全人类之间,区域、全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政策理解越来越重要。
中新社记者:关于气候政策问题,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举措。您认为气候政策的一些进步是否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走向更加稳定的正轨?
张立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都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全球发展正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气候政策的变化会造成全球气候变化风险,例如贫困、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