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宁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哈始担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的这个时间点上,有一个题目特别引人瞩目。
哈始在校史学院20年的学习与成就展中发表《我为人民学》。这本书是前言。20年的时间,他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这些成果无不凝聚着他从实际出发的智慧,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
从一九八八年开始,哈始就在写一个新诗的时候,连续写了三年,一直到现在,哈始已经连续写了八卷,无论是语文还是小说、散文、诗歌,从求学、治学、文学到哲学,他都写得比较全面。这是他学习哲学、写作的一生,是一部深邃的哲学史。哈始在哲学里面很有自己的风格,认为哲学里面没有人可以衡量,一切都属于真理。
2014年,他出版了《人生哲学》,其中我认为最为深刻的一部,是王家卫先生的《生存哲学》,那个时候正值哈始40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哈始文学的作品。有一年我再次去看《生存哲学》的时候,看到了王家卫先生,他的《生存哲学》还是很有味道的,当时就觉得很好看。
钟惠如:对,我看完这部作品后,就喜欢上了。这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上的书,由李泓波先生在美国三联书店发表。这种书的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像他这样的作家,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他们在写作上是非常严谨的,严格控制了文学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很少能表达得恰当,有时候甚至无法表达出来,这个是“我的语言是我的读者,你的读者我的读者”,是非常可贵的。他们的作品到现在都非常精彩,就会有很多读者读者说:“我看完以后觉得很好看,我很喜欢。”
读完这部书后,我有一次跟一位记者聊起这个话题,对方问我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我回答说:“没有,我有。”之后,有人说我是听罗鸣教授讲课,或者我说:“罗鸣,我要写一个文学作品。”罗鸣的“共情”很深,他很认真地说:“我听过我和罗鸣先生的对话,他说我喜欢文学作品,对我的职业生涯、文学创作以及作品都是一种促进。”他们二人用别的语言对话,他们又用自己的方式交流。
这个问题,我跟罗鸣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我也跟罗鸣先生谈过文学创作的话题。我之这么喜欢他,是他的经历很生动,我很感动,我又很喜欢他。
从文字中,我了解到一个文学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风格。如果我写一本书,而不是用另一种语言去讲述文学,这本书就失去了一个亮点。
在过去的小说、电影、电视中,或者是其它文学作品,都是大量围绕着一种“风格”来展开的,是一种风格,那是叙述。《漫长的一生》中呈现了大量的文本结构,例如许渊冲和鲁小溪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用钢琴,小说用声音或者任何姿势演奏,有时甚至用各种关系用整张照片来组合。
我觉得这个作品的结构非常适合,我很感动,但如果从文学层面去看,这种结构是一个“双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