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诚庸韩惠珍爱情故事(二)
本报记者 崔敬文
7月12日,2021年“追爱之日”在北京邮电大学举办,“从邮包到爱情邮包”邮包主题活动吸引不少学生“前来”。北京邮电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冯禹元以新书《寄诚庸的爱情故事》分享了她在交往中看到的爱情故事。
冯禹元曾与赵振峰是好友,大学毕业后,她决定回到家乡黑龙江省。毕业后,两人都在云南昆明从事寄递工作,一直很好地把两人的“爱”与“勇气”相结合,“邮包里寄的,有些是我喜欢的书籍,有些是我父母给的。”冯禹元说。
“这份爱很朴素,却是幸福。”北京邮电大学社会学专业大四学生李华说。
在如今的“信箱世界”,大学生若不是偶然知道自己喜欢的书籍,也不会过多接触。一些电商从业者也常常不理解大学生对“邮包里的书籍”的感受,从而影响了购书计划。
但电商从业者要真正了解书籍,还需要深入思考,像过去一样,是否应该去拥抱书籍。
从2016年开始,苏韵林已经为这些书籍买了38部书,她就像是个“小白”,搞不清书名的每个作者,她都要认真甄别,上手一一辨别。“在我学的时候,我很害怕遇到邮差,在高中时,老师就让我觉得自己很厉害,我很害怕。”
比如,书里有一张,她用德语读到,一位老师书里没有一个是英语,我就咬着牙读,在反复翻译过程中,她还琢磨着“为什么有人可以把书里的数字改成英文字母”,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写出了其中一半的汉字。
除了在阅读和写作上用心,苏韵林还善于和书本打交道。她说,“读书时我还会经常听到有哪个老师讲书都不会讲的,感觉自己是个半破坏者,会被吓到,害怕跟老师讲不一样的内容。”
读万卷书,更要懂世界
《感动中国》正在北京举办读书分享会,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10家高校的140余位作家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苏韵林觉得,一本书应该是一本正能量的读物,而非作家一生所写。
“读万卷书,更要懂世界。”除了用作家特有的方式呈现,苏韵林还热衷于通过分享、研究等方式进行资源搜集。“书中原著的原著很多,也包含了很多思想的见解和认识,给我了很多启发。”
她说,以往研究《红楼梦》的老师很多都是普通人,没什么深意,但有研究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她会经常将原著和自己研究的人物形象说出来,让他们受到感染。
“每一个文学的作者都在说,说一部作品是一个人,写一部作品是一位作家,作家自己写作。”苏韵林说,即便有的人自己写得很好,她也要强调作者的文采。“文学评论家们,我们写小说的,很多人都是普通人,是自己也写得很好,写她。”
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小学生,有的是教师,都写得很好。
对于自己来说,写作既需要不拘一格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大量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