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青少年管教学校5月18日开学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下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 (马帅莎 徐婧)“每年夏季,我都会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课堂上作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希望通过这个课堂,能让我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和遵守学校的规定,更好地服从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下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叶莹在开学典礼上如是说。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全日制的公办学校,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街道鲁店村,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市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等地实施的迁建学校。叶莹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自2011年就作为北京市在北京多所学校实施的绿色学校、低碳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建设学校。在这片5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之上,学校配备了由40余名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统一规划与设计。
叶莹介绍,在学生管理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还组建了一支与学校办学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功能特色鲜明的“青蓝工程”队伍,是一所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教育服务的学校。她说,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青蓝工程”方案,主要针对附近教学科研和学校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附近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一体化建设。
除了硬件建设,学校内部的课程设置也很有特色。在课程设计上,学校把读书、游戏、音乐、舞蹈、美术、劳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生态保护、科学普及等有机融合,打造有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学校还设立了2个课程设置中心,分布在30个教室,共计23个教师教室,并在每个教室分别配备独立台灯、书架、冰箱、手机等,使学习、休闲、阅读等各个方面都能更加多元、个性化。
“学校结合个人兴趣特长,让学生们获得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在持续进行社团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造了多学科融合的特色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展相应的课程。”方能英校长介绍,该校的特色教学模式不仅很快实现了学校特色教学的“病例”,也让家长们对学校的课程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个性化教学
全周期、全覆盖
让课后服务更专业
“老师们,我在写字楼里面动动手指,嗖嗖......”教学楼内,一段简洁明快的短视频在自由阅读区引人注目。在这里,三名学生正在快速地学习,老师正使用手机记录着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现在这个课程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但老师把课堂搬到了线上,真是太方便了。”二年级学生陆家英说。
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常见,也越来越丰富。位于市教委“空中课堂”学习空间的“5+1”网络研修班,涵盖阅读、体育、科技、艺术等5个方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让学生居家就能“云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受访者供图
2021年7月,成都市开办了一所“空中课堂”学习空间,让更多有兴趣学习的学生“云课堂”。来自成都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教师按照计划,在完成课后服务的基础上,定期走进“5+1”网络研修班,通过网上直播形式讲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