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 清华大学
本期特选题:推动文化自信提升
背景:近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中华文明在中华文明大家庭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是联结中华文化、维系国家命运的重要纽带。新时代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自信增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历史征程,在中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特征,彰显了强大的中华文化亲和力,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深化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既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也蕴含着深刻而持久的中华文化魅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明互鉴、和谐共生的魅力和优势,正在日益凸显。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中华文化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华风格、国潮风,成为世界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重要标志。
总书记指出,各国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质,所享有的,无论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高低,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各国无论以何种文明形态交流互鉴、文明互鉴,其共同价值和文化精髓在于双方都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都能够将其保持和发展。各国文化互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全球文化创新,加强世界文化的互学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书记强调,世界各国在文化交流中都应当不断提升自身文明程度,使文明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发展。国际上,各国作为世界大国,要以不同文明的样貌,呈现出不同的人文面貌,使其思想结构、价值体系、世界观、价值观在不同文明中形成鲜明对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文化交流机制,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发展。各国作为文明的输出国,要以高度的历史和文化自信和独特视角,将文明互鉴经验融入文明建设和对外交往全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此次研讨,我看到了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共性,对于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文明说。
《对话》杂志社社长李光正认为,“要更好传承中华文明”是“十四五”时期外交工作的主题之一。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合作互鉴的重要性,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好国际合作的引导作用,提升科学素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合作互鉴的可持续性,扩大文明互鉴的影响力。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陈旭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组织参加近30次国际会议、近100场论坛,其中外国政府官员、政府间国际组织负责人、专业外交官、民间外交人员等就“对话”进行了一系列交流。近年来,他们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增进了“世界共同体”和“国际舞台中央的中国”的认识。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作为中国知名的民间外交专业人士,必须充分认识到,应对新冠疫情,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协会的使命是为了在团结、信任和友谊中促进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国际”和“国际”的影响力,共同为促进全球团结合作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