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效应的三个特点是。
□付丁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9月1日发表文章,作者是塞内加尔驻华大使馆的大使,著名数学家彼得·莱万蒂耶斯(Peter Leveria)。文章认为,中国市场的高估值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的企业,甚至是西方的企业。在中国市场,西方企业所追求的是多样化的市场,而不是单一化的市场。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潘亚春说,上海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中心,也是“一带一路”沿线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将其和上海经济研究院多年来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他一系列支持全球发展的政策都有比较强的借鉴意义。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将进一步思考如何夯实“一带一路”的发展根基。
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和发展离不开创新,要不断丰富中国为“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新动能,既要提升创新的能力,又要加强对“一带一路”的支撑。中国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起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基础,以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责任,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国政府希望“一带一路”国家可以贡献中国的科技力量,并可以联合国际国内其他力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一带一路”国家拥有的创新和投资机遇将更为广阔。2020年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34.3%,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增长近八成。这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和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发展的关注与投入。
7月14日,欧盟理事会第46次会议在布鲁塞尔开幕。该次会议制定了“2030年后全球发展议程”,对未来10年欧盟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在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一带一路”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关注与支持也陆续跟上。2020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中欧班列开行减少了58%,但对欧盟货运需求增加,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突破6000列,同比增长2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制造”的进口需求增长了43%。在这个背景下,中欧班列已连续4年实现开行100万标箱的突破,成为通达欧洲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超过1万列,同比增长5%,其中重箱率提升至98%,单月开行超600列。6月,中欧班列全年开行达到15183列,其中重箱率达到98.7%,开行持续保持“开门红”。
除此之外,2021年,中欧班列通达欧洲的五大洲18个国家,涉及32个国家的319个城市,累计运送货物总值达8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9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统计显示,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已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5月,班列开行数量突破5万列,首次突破4万列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