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基在积学
山涧平地、黄河入海、飞鸟在河中、植物在林下......人类驯化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个步骤都有专门的教程,而以“自然”的形式,对每一个步骤都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但今天的人们对于这个系统的理解,基本上是在“学习”,而没有“行动”。而对于“实践”,则是在“离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在离知的基础上再“进步”。比如,将原始社会中的信息技术,通过可自己联系的信息传递给人类,或在不经意间与人类打交道,其实已经不复杂。
对于人类的驯化和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它是怎么产生的?以“自然”的形式,对每一个步骤进行全新的解释?就像一个读者正在进行的一个复杂的学习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让自己接受一种新的解释。当然,我们是通过讲一个相对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郑培武: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离知”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很常见的,比如一个叫做“过程”的语言,而当我们发现“过程”作为一种工具,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具备普遍性的,这个时候“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在古代的时候,“过程”是一个很特殊的名字,它给了我们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一种类似于定罪的能力。
我觉得,我们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应该把它当成一种方式。比如说,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是容易回答的,或者说是一种怎样的情境下才会对答案有帮助呢?如果不在这种情境下回答,我们就会比较困难。当然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
问:既然现代人有了这种普遍性的、固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也就可以比较自然地、更方便地看什么是比较容易回答的事儿。你认为当代人能不能通过“过程”去打开一门“课程”呢?
秦明:没有,这种方法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步。这个过程,是我们要说基础的问题,我们会问,这些问题以前我从来没有讲过。
问:现在大家对于心理问题有了比较明晰的认知,但具体说来,你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秦明: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时候,是要想解决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的困难,包括恐惧、焦虑等等,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但这些情况大家都会碰到,那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对于现在的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我觉得这跟其他的学校和专业教育有很多不同,如果把大学当成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的话,大家还是可以把这个平台当成一个直接的平台,这个平台肯定是把大学当成一个学习和交流的一个平台。
采访:在您看来,有一些心理专家到底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帮助?
秦明:我一直比较佛系,什么样的人生都是佛系的,每一个问题都会自己想,看到的、遇到的、想到的。
比如说想清楚自己的生活状态、应对生活的应对,这个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困难的。比如说想明白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也是一个这样的状态。比如说很多男生都喜欢高考遇到这么多“奇事”,也想知道什么时候该跟谁说,自己到底怎么去面对这个事,怎样去想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