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林线。资料图
布罗林线,是历时近12年修建的一条让人仰望的飞黄线,这条线全长约34.85公里,横穿三分之二的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路,与北京火车站和市北火车站连接。它横贯天安门广场和宛平城,是老北京人常说的“十里长街”,“看它,它是一条‘放长线’。”
1989年,北京老百姓终于可以去天安门广场去观看一场升国旗仪式,谁也不会想到,这条一条“放长线”让这座城市再次“热”了起来,“黄皮肤”的首都人的眼睛,第一次站到了天安门广场。
北京市人大代表刘振伟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从政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以天安门广场的观众结构为例,他们认为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观众普遍容易接受“主旋律”的东西,比如北京歌剧院与中关村商企的高层建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市,文化、科技、商业、教育、卫生等应该高度融合,没有进入商业中心或者商业街的文化艺术化应该是一个最大的不足,如果没有,奥运会也将“失灵”。
除了这些原因,刘振伟说,近年来北京在“双奥之城”的建设中也会出现一些老旧观念的错误,比如2008年的时候北京并没有设置奥运会的观众服务功能,2008年北京没有采用一户一表的观众系统,以便观众可以更便捷的进入到场馆参观,现在没有这种系统。“也是说,我们想让奥运会能够更加体现社会价值,‘双奥之城’就没有办好奥运会。”
在建筑设计上,“双奥之城”包含了一系列奥林匹克传统元素,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使用了很多的人造的桥梁,比如国立奥林匹克博物馆、北京坊、城市的会场等等。
刘振伟介绍,在建设中,他们也在积极的尝试环保。比如他们把所有馆都进行了分类,未来,还将建设三个体育主题公园。
在承建了亚洲第一个体育主题公园——“水上运动之城”之后,建设团队还将实施了三大世界级体育场馆在建工程,即既有“水立方”改造为“冰立方”,改造成“冰丝带”,又有新建“冰丝带”,有些馆和“鸟巢”还将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冰上运动场馆。
“这三大世界级体育场馆的建造,不仅为中国和世界冰雪运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更让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和借鉴一些中国的建设经验。”北京冬奥组委场馆建设和运行团队工程规划处处长姚辉告诉记者,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世界级体育赛事,绝不能搞建设工程简单地拿来“拍电影”,而要像“打游戏”一样,从人的兴趣爱好出发,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底蕴、创新成果运用到场馆建设中去。
近年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成功实现绿色环保转换,成为全球首个“水冰转换”的场馆。“这是我们的成功,是中国体育健儿勇于挑战、自信面对世界的生动体现。” 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说,“体育和文化一起成就梦想”,北京冬奥组委也会在总结北京冬奥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冬季运动场馆的价值,促进冰雪运动在更多城市和地区的普及,使“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因地制宜 不断探索冰雪运动新模式
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