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冠军侯斌的励志故事
手臂截肢的北京田径名将
为冠军登上领奖台的郭跃......这些残疾人运动员也曾经是英雄,而如今他们却在经历了这样的艰难、坎坷、迷茫中,被特殊照顾。
6月28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第十一届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组)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中国代表团运动员郭跃在第21位出场,最终获得第八名,无缘奖牌。
然而,这场比赛的结局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郭跃虽然遗憾无缘奖牌,但她获得的这份荣誉却弥足珍贵。
坚持信念的残奥运动员
“这不是结束,而是收获。”这是郭跃的名字在2年前,在中国选手张梦秋、刘思彤获得残奥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坐姿组冠军时的最后一句话。
郭跃的名字,在2年后的北京冬残奥会上再次出现在开幕式上。
2月20日,中国选手郭跃在北京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组)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29岁的郭跃,在30岁时获得了自己首个冬残奥会冠军,她的启蒙教练孙广敬是她的老队友。
2000年,郭跃的启蒙教练孙广敬离开了,孙广敬的离开不是为了郭跃的成长,而是这个小队员的遗憾。
“没有参加任何比赛,所有的机会都只给我一个,我就像个‘小老虎’,不能把任何一件事都当成我的‘拐杖’,我要努力工作。”孙广敬说。
2007年,13岁的郭跃在启蒙教练孙广敬的影响下,开始了滑冰训练,训练中,她的灵巧和极具爆发力,打动了教练。
由于训练场下是运动员和教练,运动员如果长时间站着训练,很容易就会产生烦躁,情绪低落,不够专注,身体受到影响。郭跃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孙广敬说:“每次郭跃训练完,教练都会给她加油打气,告诉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来郭跃逐渐走出来了,对自己也是越来越好。”
李宗鑫说,当时教练就告诉她,要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来训练,一名运动员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后,会产生失落感,训练中会更加刻苦努力,获得好成绩会激励自己变得更强大。
2018年,29岁的郭跃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瓣膜病。2018年5月,医生要求他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医生建议需要赶紧切除心脏瓣膜,更加有损心脏瓣膜。那段时间,郭跃每天都在练习心脏瓣膜的按摩。
“如果不能够切除心脏瓣膜,随时都会造成器官的永久性损伤,她的生命就会变成残次。”郭跃回忆道。
那段时间,郭跃每天练习9个小时,一度非常严重。
2018年5月,郭跃因身体不适,暂停了训练。
不过,郭跃在2020年重回赛场,在单打比赛中,郭跃和另一位年轻的陈梦同样打入半决赛,并最终夺得了女单冠军。
图为2020年12月28日,郭跃在女单决赛中3比1战胜队友陈梦夺得冠军,这也是她职业生涯首个世界大赛单打冠军
“能在2019年拿到世界冠军,但我最大的遗憾还是没能和陈梦交手,那是对方给了我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