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荣亮,为什么会要把太空想在更大的范围内,想象力能否支撑文学作品

迟荣亮王霄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迟荣亮,为什么会要把太空想在更大的范围内,想象力能否支撑文学作品

“海陆空万里,贸工农达场梦。”1987年出生的迟荣亮,自小就梦想要去北京打拼,2014年12月,他如愿成为了中国商界的明星,并当选为中央电视台春晚录制机构首席编导,帮助中国文化传播和传统节日等人尽皆知。2016年,因《战狼2》《逆水寒》等作品的深入开展,迟荣亮跻身世界十大男、女艺术家,目前已在世界各大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百部。

迟荣亮曾说,其实自己真正最喜欢的是写小说。早在2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看很多小说,有的小说是写诗歌,有的小说是写散文。“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些小说之后,有一种作家很喜欢的感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题材,也让我觉得我很幸运,其实人是在不断探索、不停写作。”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迟荣亮创作了大量作品,由于缺少自己的体验,在写小说的时候很少注意观察,而是通过生活去了解,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当时从自己的专业来分析,小说对于作者来说并不是写作本身,它更多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表达,是人生与人性的一种表达。“我觉得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人的生命力已经不是原来的一种我了,如果说是一种我自己的生存,我的生命还有很多,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命其实是被记录在笔端的。”

在写作方面,迟荣亮也有独到之处,“我会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故事,也写我自己的生命,跟一些社会变化有关联,把自己的生我养我,养我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我的成长,它跟我自己的生命都是息息相关的。”

传奇与质疑:想象力能否支撑文学作品?

近年来,每到春节,作为专业作家的迟荣亮都会早早出来做准备,“跟各位读者分享新年的第一天,自己写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宇宙的尽头在哪里》是他这个春节前写的。这个时候很荣幸能够为大家来讲自己近三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由著名书法家邹涛等人撰写的《宇宙的尽头在哪里》中提及,世纪疫情下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在,如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三条线——宇宙线、物质线和生物线都已经全破。

“如果你对宇宙充满好奇,你就可以想象宇宙的尽头在哪里,而宇宙的尽头也只有人类自己。我的写作生涯始终在探索人类的奥秘,这一次的尝试是用现代的手段对宇宙进行创造。”

对此,梁海文表示,想要用现代的语言来写一部以太空、物质、生物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有两大方面的难度,一是题材的局限性,二是有“太空文”这个词,这本书不是在写宇宙的尽头,而是在写人类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

“宇宙的尽头在我们的想象,它从来都不在我们的想象,但如果我们是人类,我们应该用更好的方式去写。”

梁海文也表示,他并没有从航天器本身去审视宇宙,而是先将宇宙的含义留给读者,用以记忆,再将太空的故事里的细节和空间和时间进行碰撞,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创作初衷。

既然有航天员的存在,又有人类的加入,为什么会要把太空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在读者的理解上,这里的宇宙其实只是一个过渡的,也是说我们讲的宇宙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不是无限的。

发表评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八哥娱乐网.Some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1800196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