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鸣(1964年生)
英年早逝,永远留下了太多遗憾。我曾说过,作家英年早逝的同时,我也未来得及用文学书写这位著名的“老诗人”。他的一生,承载着中国历史、民族、家国、个人和时代的复杂历史与变迁。作者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是中国人和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作家,但又不乏永恒魅力的叙述者。
这样的作者我都不会不喜欢,他的文学表达确实非常丰富,他的文字和言谈举止,都是经典和普通的。只是不知何时,就已经消逝在了我们的生活中,让人对他的所思所感、所想流连忘返。我看到他的视频,他的表情,以及他的文字,都有些立体、鲜活的、生动的,不仅有层次感,又有一种平实和刚强的。
正是他经历了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他的文笔与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区别,他的文字更加流畅、舒缓、尖锐,让我想起了《霸王别姬》《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大型作品,真的是鲜活而鲜活的。这个时候如果光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他是不是老了?不会。我觉得,如果光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他是不是老了,他的感情,或者他的价值观,都不是新老交替的真实写照。我觉得,文学的时候要保持一种理性,不能固守人文主义的结构,而要做一种新老交替的文学形式。”
“虚构文学”的表演和表达
更好更立体
《江村春晚》之后, “刷屏”成为北京人艺的亮点,甚至“刷屏”了许多年。很多观众都说:“太精彩了,刷到爽了!”在北京人艺院长任鸣看来,观众的审美口味、互动娱乐性都大大提高。他们的“声音”和“视觉”都被打破了,“于是它就吸引了我们每一个人,这种让人充满想象力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受大家喜欢。”
“用文艺的形式去描绘生活、展现情感、创造力量,这便是我们的使命所在。”任鸣强调,人艺追求的是用鲜活的戏剧手法,讲好戏剧故事,让观众看到老中青三代戏剧人的动人心魄,让戏剧回归生活本身,从而让更多人从中感受到戏剧的真谛。
从戏中来,到台前幕后
高亢的《卡门》《阮玲玉》《我不是药神》,精良的人物形象、精彩的剧情,配合不俗的情节编排,这些颇具标志性的台词戏一经上演,便迅速获得广大观众的芳心。
《阮玲玉》既是一出成功的大戏,也是一部值得肯定的剧目。作为迄今为止在舞台上获得唯一一部五重剧本的中国话剧,它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塑造了角色的鲜活形象,观感的多元化,有着独有的风格。它所展现的东西,都是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系的经典,它的新、新、新表现方式,展现的也是戏剧艺术和舞台的新特点,其最大的看点在于,它是演出的精彩,是情感的彰显。
《阮玲玉》:文艺的评论
随着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疫情持续蔓延,近两年海外华人的音乐需求很快出现了回升,2020年是华人社区民族音乐作曲家的“开门红”。
无论是《摇滚莫扎特》,还是《欢歌》《荒野玫瑰》,抑或是《我在原乡探春》等经典作品,都可以从这一思潮中获得启迪,看到中国当代青年对音乐的渴望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