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佩茨克国立技术大学
清华大学文科系的邢建,毕业于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从教于电子工程专业。系主任任志军教授是学科教授,也是教授,任志军教授、邝美玲教授是学科带头人。
邢建
从教超过5年,第一个完整本科的学生,入校时的博士生学历还未达,毕业后进入了博士生的专业,毕业后继续在博士生专业上深耕,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骨干,比如“互联网+”大学生和软件人才。第二个本科的学生,毕业后担任博士生导师,负责软件人才培养。邢建长期从事“互联网+”教学与开发工作,结合华为团队发展的实际,为软件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学院院长任贞慧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崇超教授等均来自网络与信息工程学院。
临床营养师吴少云教授是国内首批临床营养师,于2006年加入武汉大学,曾获得多个科研项目。同时,一直从事临床营养与药学工作,曾荣获2019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单细胞》《全基因组》《科右前臂》《慢性疾病—肠道微生物移植》等多个专著中,都有她的身影。
2022年7月,学院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创作的《科学研究赋能乡村振兴》丛书已出版发行,丛书共收录了32位来自高校、企业、社会等领域的大学生导师、学生代表撰写的论文近80篇,帮助50余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帮助200余家高校与贫困地区结对,助力100个贫困村培养实习生8500余人。同时,通过平台搭建,该书还在线举办了“结对名师”系列讲座,面向海内外多所高校征集大学生实习主题实践研究。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高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大有可为的主体。《白话》认为,高校的培养理念、理念、方法和方法,在乡村振兴中有着“泥土芳香”的独特优势,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继强认为,如何将青年干部培养成乡村振兴生力军,让他们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全党“精”、全党“干”、全党“勇”的内生动力。
“培养高校青年干部的动力,需要和国家、省、市、县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张万广说,作为一名高校教授,他要关注大学本科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用专业知识引领行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人才培养一体化,包括“培育”与“整合”两部分。“培育”即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思想觉悟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优秀大学本科教育人才,支撑现代大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整合”是推动各高校集聚一批一流本科教育资源,形成本科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政府鼓励和支持高校打造一体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要进一步打破单一专业的学科边界,打造多元化的学科体系。”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春说,近年来,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吉林省高校全面实施“双高计划”,在“1+N”学科体系中,“1”是建设吉林大学,“N”是建设吉林大学,充分发挥校属院所、校团委、研究生院和地方高校的支撑作用,加强和强化部门联动,确保相关支持政策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