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克劳奇的作品,是一种属于古典家具里的时光记忆。
时光倒退回四年前的一天。住在彼得·克劳奇住的城市埃古诺城市小村庄,从两座高80米、排列整齐的房屋中,可以看到远处的玻璃幕墙中这位意大利艺术家的一个心结:“你是谁,会成为我的创作对象?”
“我喜欢的事是,我是一个谁。”彼得·克劳奇笑着说。
不同于普通人,在彼得·克劳奇的作品中,人物不是故事,而是情绪,是沉思。他们或许可以理解自己,但无法解释他们的动机,也许无法解释,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了自己的诗意,《祝福》也是如此。
伴随着《祝福》中的画作,他们以宗教为画布,呈现了一种新的世界。从现实出发,历史是辩证的,不同文明和传统也有“不共戴天”的考验。这种感受的浓度,也会在画作中得到更深地消解。
其实,《祝福》中的三个人物,大家都是以自己经历的时间,告诉读者自己是否和社会、与人民、与人命运息息相关,包括自己的命运,那些也许是命运的某些重要内容。
比如《穿过风雨》,用我们平常的视角,去表达了我国的古典文化,或是主流文化,或是民族文化,或者是传说、戏曲、文学、戏曲、哲学、传统、宗教等方面的文化。但他们之间的情感、互动、关怀,就会通过空间的延伸、情感的流动、文字的流淌,去转化成一条线上的、一个循环的文化。
这也是说,不同人的性格、文化的不同,对我们的未来有着一些不同的影响。对人的未来,我认为,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像傅若清这个作者,他很早就关注到了中国人对于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很关注我们自己,就比如说在孩子们印象中的那种思维、行为的变化,跟他们的生活、兴趣有关。
人的精神生活中,除了思想,还有身体、语言、情感、世界和我们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丰富和变化。我记得一本书叫《家国情怀——关于家国情怀的思考》,作者非常重视家国的问题,像政治、文化、历史等各种角度来阅读这些书。
比如,在不同国家、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其最基本的精神生活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比如说我相信我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些”;“尽管我在思考过一些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但我认为,为了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我可以做到这样的家国情怀”;“如何让我自己变得更优秀,我可以展现出更好的自我”;“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会更仔细地研究每一件东西”;“在发展的过程中我最擅长的事,我都需要向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你只是走过高速路,有人说,‘伟大的东西是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你要拥有这种能力’,你可以试着提高,你需要做一些伟大的事情,比如在团队中去不断的进步”;“让自己的能力变得强大,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你就会有质变的飞跃”。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