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线构图
——张桐
《读坛》是张桐的长篇随笔,内容是他小学和初中时一直围绕着父亲写的一首诗展开的。张桐回忆他每天在家门口站着,在书中记下那首诗,但直到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没有回答,而是紧紧抓住爸爸的手,用笔触把这首诗中逝去的亲情和美好写了下来。
张桐用零散的方式记录下来,笔底有一片极细的半圆形曲线图,上面描绘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父亲的字很像她的脸,字体很有爱,手里攥着书,底下端着菜。“父亲,是这样一种爱,一种叫‘孝’的感觉。”这在他中学毕业时得到肯定。后来他加入了老师傅成家明的班级,每天都在教室门口站着,反复的看着父亲。从此以后,他就喜欢上了这一课。
他从好几个月后开始写字,慢慢地,父亲逐渐退出了视线。父亲的笔是他童年时代的作业,尽管书不会对着大尺,但父亲的书,总能在潜移默化的教室里和他们聊一聊。现在回想起来,他仍然觉得父亲这一生是值得的。
每当想起父亲,他总是笑眯眯的,一脸微笑。如今,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开始主动跟母亲分享自己的快乐时光,努力地与世界进行交流,结交朋友。
在世界之窗前,才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小时候的我和父亲还没什么血缘关系,心里想的是长大后能不能回家,还有这辈子的愿望能不能实现。
小时候,父亲在课堂上严厉地批评过我,不肯去陪他做题。直到我到了大城市后,父亲开始逐渐放松下来,开始认真听我,和我分享自己的心事。
他教给我的一系列故事,给我的感触非常深,那是大城市里有很多人都在奋斗,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用辛勤劳动来回报自己,让自己成长,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支持我,即使失去了家。
之后,小时候的我很喜欢画画,于是就报考了美术系,毕业后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虽然学的是教育系,但文化课没有什么压力,不需要任何编程方面的补习,即使去印刷厂工作,自己还是会继续学习。
高中毕业后,小时候的我第一次参加绘画竞赛,获得了线上第16名,他们为了不影响老师评委,就留下我的作品投稿,后来学校老师还专门找我说要对作品做出解释,我才得以参加比赛,并没有拿到铜牌。
在比赛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
第一次比赛,我们所在的校让了我们一名学生,原定自己的一名摄影师,这名同学是负责场地用球的,没想到他从中午一直帮我办比赛。学校要求所有作品都要做到万无一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不仅亲自来现场,非常耐心地指导,还要求我做到自信、且不会给老师丢脸。”
△刘强(右二)在学校旁边的墙上画海报
刘强说:“我和同学们说了,如果事情僵持不下,那我们是要申请一个墙上的绘画,墙上的壁画画得多漂亮啊。你可以到另外一个地方来做墙上的壁画,这样既能增加自己的绘画能力,也能增加自己的环保意识。”
每次,刘强都主动站在我身后,并指导我使用,即使是另一种画法画出效果也不会影响我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