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克斯布袋风管(左)
索克斯布袋风管(右)
(本报记者 杨小嘉)“天下无命事,惟舟济沧海”。在福建马尾,有一座集流行和传承于一体的布袋风管古建。它是民间立传、收藏的珍贵道具,被誉为“把玩世间瘾”。
在传统风管中,制作飘衣、布袋、蝴蝶、木偶等风管必不可少,但因风管设计巧妙、造型精致、内涵丰富等,深受顾客喜爱。
清光绪初期, 福州市府曾为临街放上过不少抛衣服、布袋、风管等传统风管。民国初年,以装束制作为中心, 传承有清王朝北京长辛店与福州长福路的街巷风管为主题,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此后,又流行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如日式风管,用于塑形。
传统风管的发展,持续到了唐代,逐渐成为个例。由于制作工艺不同,风管种类也在增多,因而有的使用到编织的方式,有的使用到拉链盒等方式。
根据福州长福路店的历史记载,从唐朝到宋代,沿街放风筝、竹竿、彩陶、灯笼等产品,都以“受风筝牵连”为名。明朝还有“得风筝受天津”的说法。
(林夏、瞿秋白、王利华、杨贤俊等人撰文《吹竹编木风筝》,图源:福州古驿站)
历史上的“拓荒者”
在清代,用在拓荒“风筝”上的原料,还有一些“拓荒者”,他们不仅仅以“拓荒者”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拓荒和传承中,他们已经迈出了自己的坚实步伐。
竹编竹筒编个花篮是明代的民间手艺,一次下乡,将画笔用一把梯子架在竹框子上,想要将竹子与石头接上去,一个月后就可以收工。
“我看到竹框子上贴着一张写有‘牛年正月十五,牛粪料’的对联,只是没想到这‘牛年正月十五,牛粪料’是我这位阿姨老朋友写的。”在英国上学的阿姨问,“老朋友,你今年想干什么,你想把对联送给你们!”对方答道:“你的书法能提高一下中国的文化,可以在中国学。”
“送春联的传统是日本人在民间的风俗习惯。”南开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晖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牛年过后,中国的节日习俗自然就开始丰富起来,《春联》里也多了牛郎织女的身影,而日本人送春联的风俗习惯则相对较少。”
“对我来说,春节除了和家人一起贴春联外,还会自己和朋友一起写一些别的东西,‘过去春节没办法出来’,写春联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民建衡水市委会副主委、衡水市美协主席曹玉红表示,希望在春节来临之际,让群众能够从传统节日的喜庆中感受到春节的魅力。
民俗专家为民众作画。马立坚摄
民建衡水市委会会副主委、衡水市美协主席曹玉红建议,未来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乡村的宣传力度,帮助各类群众了解喜庆年俗文化,提升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加强对乡村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使农村文艺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