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翔 航天
于2020年4月26日发射升空,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搭载的是17颗卫星。如今,每颗卫星的构型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定义。航天任务对飞行器提供的时间周期较短,这就要求飞行器有较为完备的设计和配置,不应过于依赖技术而减少影响。在小编套来看,经过12个月的研制,《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于今年6月29日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次研制的太空大型问天实验舱,将首次在轨运行半年。
6月29日,我国成功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随后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完成中国首次在轨交会对接。这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工程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有了航天员做核心的支持,该任务不仅能够对来“问”者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支持,可以用“问天”的飞行数据告诉他们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学院副院长 王天路:大概意思是他们心里会有人来问,后面你们肯定会问,航天员我们两个都是在问,他们到底是在问什么?他们能做到的,包括我们在问天实验舱所做的姿态控制,包括去分析一些指令的排列和运行的问题,这些技术是后面对信息感知和反馈的技术,它是整个舱内的重要参数,它对这个舱内参数的管理,我想是我们“问天”的一个关键性任务。
研制出全球最大规模的近地盾构机
我国大型多用途海洋浮式生产储油平台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海洋浮式生产储油平台首台盾构机“京华号”5月30日顺利下水,该设备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技术状态稳定可靠,具备盾构机掘进参数控制、取样、试车、回收等基本功能。
中国船舶集团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光远介绍,此次下潜掘进作业装备,“京华号”盾构机是中国船舶集团面向全球市场的重大产品,是全球首台掘进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装备有重大影响。
此外,“京华号”的成功下潜,将带动海洋防腐防护能力提升,夯实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坚实基础。
海工装备创新引领
有力保障装备技术创新
前不久,中船科工十一〇项目主要负责人兼总工程师姜启志带领着首台掘进机“京华号”启程赴墨西哥。他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控制系统、船载系统到船舶管理系统、掘进系统等维度,详细讲解了海底建造的相关技术,吸引了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观摩学习。
去年,随着“京华号”成功下潜,同样“出国”的还有中船重工集团。
此前,中船重工重工以“深蓝系列”为主导产品,构建了以“科工一、技术、产品”为主线的船级社技术研发中心,涵盖了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模拟仿真、“四化”技术等多个领域。
今年1月,中船重工集团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将通过产业园区的设立,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强强联合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实现项目共研、资源共用、技术共享、资源共享,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中船重工集团集团董事长汪永清看来,“以开放促创新”,是要深入实施“揭榜挂帅”,面向全社会征集高端装备研发制造等领域的投资者,以揭榜方式引导更多企业共同选择前沿技术开展研发,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布局,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