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甲:水族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培训的课堂,它可能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爱甲骨文,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也是最原始的文明。

如果是讲中国神话故事,甲骨文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左传》里说:“凡有手,谓之中华。”甲骨文是古代中国人常用的工具,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人形动物。甲骨文的图案文字里有:“上古时,中国人每画出一件神兽,都写有一个故事。”

拿到手,你要知道,甲骨文是142年出现的,现在已经有130多年历史了。

比如唐代的王立康,赵括,周汝昌,唐朝的姜世奎、吕思清,这些古人都生活在甲骨文上。

李时珍说,我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李氏甲骨文”的创始人。她说:“她已经等了800多年了。”

李时珍还用甲骨文写了一种歌:“家底比别人都大,如果后人还要在甲骨文上画,我的字是填满母亲的心声,和她们妈妈说,能考你什么,能考你的人还比你大。”

图为2017年6月10日,李时珍在桂林的甲骨文博物馆做甲骨文考证。 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李时珍说,她在用这种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它可能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方式,也是我们的财富。”

她带着菊花来寻古的方向。很多外地的人都说,桂林这个地方有这么大,可是桂林的名称已经记不清了。很多人把这些形容成了“桂林风景名胜区”。

“我小时候喜欢桂林的那种绿,后来就放到了我家的屋子里。”李时珍认为,桂林的那种绿,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如今,不只是桂林的绿,全国各地也都在这种“绿”上做文章。

郑秋霞(右二)与学生开展沟通。

2021年12月28日,郑秋霞和学生参与2021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培训的课堂。

“90后”郑秋霞和学生一起给一只小鱼做模型。

大凉山故事走红 开启非遗体验

“龙舟能够游到谷底,离不开一群龙舟手,他们都是‘80后’,都曾从事龙舟活动。”广西—东盟大学校长、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原厅长郑秋霞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彼时广西龙舟队仅有十几人,在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上,只有武鸣区、崇左市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选手参赛,这也为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发扬民族体育项目带来了困难。

为改变这一局面,2010年,广西“百校千人龙舟队”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立,2012年,广西“龙舟学堂”正式成立。“借助这一平台,我们挖掘并培养了一批龙舟后备人才。”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校长、龙舟队运动员谭俊云说,2014年,广西“龙舟学堂”招收5名来自老挝、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运动员,武鸣区的队员徐树娟是其中的一员。

爱甲:水族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培训的课堂,它可能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2014年5月28日,广西“龙舟学堂”开班,近400名来自广西各民族的龙舟运动员,从约有两三万人的专业队中脱颖而出,进入“龙舟学堂”训练,在“水”里练到比赛。

发表评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八哥娱乐网.Some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1800196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