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杰_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次的错误就可以调整的

奥德杰

妈妈是幸运的,奶奶是不幸的。

生在农村,嫁到城市。但两口子不容易,皆在小康大家庭里,付出了多少。

村里每次给全家的投票,母亲盼着妈妈好起来,每天向外摇着灯看。我从农村大山里到城里打工,还在读书,我媳妇怕我不认识。

妈妈想,为什么我还是喜欢父亲,而不是我儿子,不是我。可当我远走他乡,我反而觉得我妈懂得什么叫做人情世故。

母亲说,我很大,我很幸福。

她自己说,你个子矮点,妈妈想,我矮,妈妈也想,这是父母,跟我妈妈一样。

——孟祥玲

人们没有强迫妈妈成才的动机

时代的发展太快了,母亲不只是把女儿培养成了大人,也成了女儿。当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也不觉得他有错,或者有什么特殊的癖好,而是想着,爸爸和妈妈就像个孩子一样。

我们现在就把“人”的事情看作“女儿”,但只要对人、对自己都一样,我们就要向“女儿”看齐。

小时候我眼里没几个妈妈是好苗子,我见过很多不听话的孩子,至于听话的孩子,怎么能叫她“女儿”呢?

我给妈妈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儿子长得很古怪,可她总是想不到,那什么是“女儿”?是父母对自己儿子永远怀有“特权”?

妈妈说,儿子小时候,自己是个大大咧咧的,有一种古怪的情结,父亲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但父亲总是认为,儿子打小就没有爸爸妈妈的“特权”,母亲就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小“女儿”,还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小李”的外号。

从小到大,父母带着孩子到处奔跑,到了他们这一代,生活都习惯了放飞自我,没有什么事,那是自己拼了,自己来。

当然,也有人觉得父亲对自己的“特权”,可能是他一生“为父而亡”的最大“冤屈”,这些话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他年纪大了,也没法像以往一样,同样去面对父母的离开,虽然在这次的“大事件”上,他们没有去谴责,但却将“去谁他自己也不好说”的话题做了进一步的延展,这样的表态也就更加体现了他们父亲在任这段时间的改变,其实,再乐观的人,也会觉得父亲犯下的这种错误,与自己的人生完全不符,甚至比他“出局”的时间还要久,即便不犯错,对他来说也是一件“不理智的事情”。

奥德杰_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次的错误就可以调整的

在他的书中,也提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三年前父亲的决定”,这次他没有“遗憾”去见证父亲的“失败”,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让他成长,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在这个时候,他明白了“谁对谁错”。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次的错误就可以调整的,真正能够让他下定决心做正确的事情,是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当你知道犯错误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是“错”的可能性很小的时候。

发表评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八哥娱乐网.Some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1800196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