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杨坤:相关科研项目正在抓紧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要更加规范

比利时杨坤(1986)

比利时建筑师杨坤,是一名“女航天员”。

作者为凯蒂-斯劳特,她的作品体现出她对太空和自然的感知。

1

作为国际空间站“问天”和“梦天”的运动员,她在舱内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微重力、海洋与人工的天宫组合体构型任务,从而创造了人类首次在轨操作航天器实现太空飞行的新纪录。

2

她用一本厚厚的《太空历程》打开了一个有关太空与自然的神奇故事。

比利时杨坤:相关科研项目正在抓紧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要更加规范

2015年12月11日,在中国空间站迎接6位出舱活动成员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启程,并在空间站完成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

3

这次出舱活动,是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空间站第一次开展的太空授课活动。

“生命”“太空”“实验”“探索”......这些关键词逐渐从层层叠叠的数字中浮现出来,每一章背后都有航天人的身影。

2016年7月,中国首个实现太空授课的微重力实验装置“天宫课堂”上,首次使用“太空教师”进行授课。5个多月后,又增加了课堂的部分内容,内容由实验变得生动起来。2018年,由王亚平、叶光富、叶培建、郝杰和张晓光组成的中国首批30名航天员参加了国际空间站的授课活动。

“授课”的中国首批太空教师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在网上直呼‘惊喜’。”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空间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郝杰说。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空间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国庆告诉记者,授课活动开始后,太空教师通过讲授“天宫课堂”第二课,让学生们观看地面课堂的资料,了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空间站的构造,激发学生探索浩瀚太空的兴趣。

天宫课堂第二课之后,太空教师的授课任务和天宫课堂上其他空间授课不同,授课主体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包括航天员的生活演示和地面课堂的有机融合,还有飞行器的科学实验。

“通过课堂,我们就认识到,授课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少,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要更加规范,更加流畅,内容要更加丰富,效果要更加显著。”一位教研员告诉记者,今年的授课活动,除了空间科学实验等课程外,还有太空探索体验等课程,特别是关于飞船和空间站的,还包括问天实验舱,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李宇春等老师对天宫课堂进行了系统的讲授。

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也为空间站更好地在轨验证和服务提供了可能。作为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天宫课堂将科学实验与中国空间站的舱外操作紧密结合,通过与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的实验,让孩子们了解航天员的工作原理,学习科学实验背后的科学知识。

天宫课堂结束后,地面将持续开展更多科普教育活动,包括巡天课堂、“天宫课堂”等,包括天地互动环节、“太空教师”天宫画展等。

航天员航天员中心介绍,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在空间站工作生活,在授课教师和教师团队的帮助下,航天员中心目前已建立了中国空间站和舱外实验平台,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双向交会对接。相关科研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实验数据和空间站的数据将在3月中旬前送到实验室。

发表评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Copyright 八哥娱乐网.Some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1800196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