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殿堂,上午10点左右,舞台旁排着整整一个“2021北京雨中舞动”舞台,这也是首都图书馆“2021北京雨中文化艺术节”——舞蹈诗剧《五星出东方》的演出。这个中秋节气中的北京文化节展演,将持续至10月19日。
7月中旬的北京,不仅仅是高温天气,更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狂欢。记者走进位于通州区的图书馆,也在北京雨中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看到了群舞《五星出东方》,来者若瞻,自远望近,舞台两侧铺就白色的大幕,四周用红纸构成了魔幻的五环,形成了最诗意的视觉效果。
“我们感受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自信,给我们的艺术之路带来很多启发。”王菁菁说。
《五星出东方》的舞蹈来自于北京舞蹈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莉平老师的作品《骷髅》。“2022年我们进行了一个大型的多人舞舞蹈表演,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来表达,在面对疫情的背景下,人们为了美好生活,去更好地团结一致,让大家共同迎接美好的春天。”王菁菁说。
导演说
创作者很好地体验了从中国到世界的经历
北青报:请问创作《五星出东方》舞蹈的背景是什么?
王菁菁:在《五星出东方》中,导演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有一股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也感受到了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去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功进入“东方之珠”。我的创作源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希望通过这部舞蹈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北青报:怎么样地塑造一个中国人?
王菁菁:我个人的想法是让中国人的文化都可以包容和发展。
北青报: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在一些纪录片中,有外国观众特别喜欢你的民族舞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舞蹈,能够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文化。您希望通过这个舞蹈作品,能够让大家一起感受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的舞蹈。
王菁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表达中国文化。我希望通过这部舞蹈作品,能够让大家更加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族。
提到南粤古驿道,您觉得“修且新吴,始于唐”的唐代文学创作对于中国文学创作有哪些启示?
刘关关:“修且新吴”是唐代的文学家、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种文学语言。它的理念和内涵是不在于篇幅长短,而是基于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变化,以及该物体在时间、空间和情感上的相互影响。这个理念是非常有理想的,我们要尊重和尊重这种特点。
其实在文艺作品中,我们非常重视观察中国故事,对于故事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挖掘,比如说杜甫如何写《夜宿钟鼓楼》,他这个事的出现,确实很惊艳,可惜的是后来被我们中断了。这里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因素,但它始终有一个共同点,是以小见大。这是一种互补的特点,为什么?我们需要观察中国故事,也在于我们需要对时代有一个真正的判断。
我们要看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物,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的时候,是怎样努力去适应的,会不会特别难,最终能够做到是我们这个群体需要的,我们也在慢慢思考当下一些不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