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越凡 高级人民法院
(一)主要案情
2011年,“10.15”特大跨国贩毒案在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开庭审理。此案是国内首次跨省侦破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查明的是近千名受害人中,仅包括刘某和刘某男两人,受害人与毒贩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查,该案因涉贩毒犯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多方面原因,犯罪嫌疑人刘某对贩卖毒品、非法拘禁、非法拘禁等相关犯罪事实隐瞒不报。
“10.15”特大跨国贩毒案的实施,是云南缉毒部门近年来面对贩毒违法犯罪活动的首次打击。为查明涉毒犯罪、毒贩的层级关系,提升打击准确性,云南公安机关成立了专案组,对重点人员进行梳理排查,紧盯一个组织架构完整、地域布局合理、犯罪链条深的特大跨国贩毒团伙。
该犯罪团伙中的成员包括毒枭型、网络型毒品分销犯罪集团的骨干成员、技术型、贩毒型团伙成员以及专职贩卖毒品的骨干成员。该团伙以“政府资助、公司揽储、集中收网”的方式实施对全国毒品市场进行控制,采取从各地“下线”收购毒品的方法,先后在昆明、云南、广西、贵州、海南等地通过线上购买、线下寄递方式,多次从下级毒品交易市场以“跑腿”方式,获取毒品并通过物流运输、“递送”方式销往全国。在走私过程中,犯罪团伙人员特别是专业毒品交易代理商利用“跑腿”等方式逃避打击,有的由地头武装“下线”掌握线索,有的通过微信转账等方式“打包装车”,购买向团伙中贩卖的毒品,部分犯罪团伙甚至在边境地区布设边境收贩点。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负责人介绍,该案查获的涉案毒品中,冰毒29克,海洛因9克,冰毒交易价格每公斤16.9元,普通毒品5克。犯罪嫌疑人在对案涉毒品进行搜索时,经由物流运输毒品,逐渐形成了“最后一公里”,大量贩毒分子利用物流运输毒品的犯罪事实。
寄递业非法“跑腿” 寄递渠道毒品犯罪猖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寄递”新业态的兴起,寄递行业也悄然兴起。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大量毒品,通过物流途径销往全国各地,但寄递渠道在监管和打击中存在漏洞,毒品流通的渠道和格局也会受到遏制。
江苏昆山警方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
“快递企业与毒贩勾连贩卖毒品的线索很少,部分毒贩为了躲避打击,便在网络平台上出售毒品。”北京晚报记者了解到,广东深圳、山东泰安等地的一些快递公司都曾有人开网店售卖毒品,但生意都很不理想。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实施贩毒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贩卖毒品是很不容易的,贩毒分子通过开网店售卖毒品,极大降低了毒贩的生活成本,是不可能赚钱的。”一位广东深圳邮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贩毒集团的毒贩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很强的赚钱手段,是按照快递发货,通过“小包裹”等形式进入。
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搜索“贩毒”,发现不少店铺都在出售使用隐形吸贩毒“黑灰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