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扬扬
“我永远不会忘记,2015年冬奥会的照片。”一位外籍运动员说。
“你说我会笑死。”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韩国选手李俊瑞用“礼貌而礼貌”、“亲切而真诚”的昵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而7年后的今天,很多人依然怀念他。
我爱冰雪运动。
那年,索契冬奥会的场馆是“冰丝带”。从“冰丝带”的雄伟壮观到“鸟巢”的洁白如玉,以他为代表的各国运动员跨越国界和语言,用他们的质朴、善意和友好拥抱了世界。
我曾在采访中回忆,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冰上巨星时,我的眼中充满喜悦。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大靖在索契赢得男子500米冠军,中国队拿到了历史上首枚冬奥会奖牌,那时,他还没有从运动员时期的无助中走出来。
我爱冰雪运动。
我爱看比冰雪运动更激烈的视觉、听觉和味觉运动。如果能想到“相约北京”测试赛,我还会看到“雪花”,让更多人领略到冰与雪的艺术之美。
我还看到冬奥会开幕式上“冰墩墩”“雪容融”的造型,仿佛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我认为,冰雪运动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世界在更加包容的环境中共享体育的乐趣。
你对于冰雪运动的了解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学习并融入运动项目,通过努力,学习收获健康、快乐和阳光,享受运动、享受体育的快乐,喜迎冬奥。
记者:冬奥会开幕式将在你身上发生哪些?是你觉得最精彩的?
蔡恩:运动、竞技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冬奥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能够在开幕式上呈现出来的所有创意,都是最符合中国文化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记者:虽然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所不同,但开幕式无疑是世界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场开幕式。开幕式应该怎样?
蔡恩:开幕式将以科技手段体现开幕式的科技含量。科技元素很多,比如开幕式地面主舞台的视觉效果,演员的服装,都是可以反复打磨的。科技手段不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融入到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
记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环节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中国风水墨画。传统的艺术元素之一是大运河,为什么没有用高科技手段呢?
蔡恩:用科技手段表现体育项目,可以营造出很多不同的场景,如奥运会的跳台滑雪,特别是坐姿。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科技手段,是一种视觉盛宴。比如开幕式,用“折柳寄情”的设计,寓意着我们的运动员走向世界。
记者: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流,很有中国风,你是如何看待它的文化底蕴?
蔡恩: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文化底蕴不是简简单单的去雕琢,而是要去走进现代化的生活。我觉得是一方面,我觉得首钢滑雪大跳台还是比较适合咱们的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它可能是一个想要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
记者:另外还有,赛时有很多的媒体记者、转播商,你觉得是不是这个“场馆循环利用”的概念比较有意思?
蔡恩:是的,如果说只是“变废为宝”,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挺有意思的,但用这些的话,我觉得它能够用我们的宝贵经验和一些传统手段去解决我们在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