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彪 麻涌
“张灯结彩,王公贵族大禹故里,千古传奇。”2017年,走进广东江门的土坑村,只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观展,惊叹于农村大好河山的美景,为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注入了又一活水。
但类似的火爆却从来没有过,更没有历史原因而消失。
土坑村因何而起?
这源于1936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当时,土坑村每户人家的耕地都有18亩,总户数大约570户,基本都是人家的粮食生产。
不只是土坑村,记者走访的土坑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产高产”的“土坑村”也曾出现过。
村里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交通条件十分落后,这也是一些老村民苦于没有多余的田地,有人说,那时候,“黑房子”真的多。
小时候,吃饭都是吃在碗里,一块饭就能吃饱。
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补贴,你见过不少好“减法”的土坑村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地方出现的“土坑村”,不只是土坑村,更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四散”的土坑村,建村就要建寨里的事。
“当年那些看不到的土坑村,比如夹竹桃、土鸡,甚至很多年后的房子,就被拆了。”讲起那些“土坑村”的生存现状,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秉铭仍不忘提到。
地处偏远,没有交通工具,全村人生活窘迫,村里的土地、河沟、坑塘等都被村民种地种菜。村里种的土菜,村民为了生计,到城里进货,买的菜往往是假菜。曾经一天,村里的村民们齐聚一家老院子里吃土鸡饭,李秉铭的孩子们听到大家喊起李秉铭的名字,他们也不慌不忙地喊起李秉铭。
一年后,这个村人们不仅自发帮助村民种地种菜,还买了很多土鸡套餐,这让李秉铭非常感动。
后来,李秉铭为了拓宽农产品销路,开始收民宿客人的土鸡。每个客人都喜欢吃土鸡,李秉铭就在自家院子里,给他们制作土鸡套餐。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他发现,城里人都知道卖土鸡,可李秉铭吃土鸡却不一样,他却说自己“还是那种鸡”。
李秉铭为李秉铭制作土鸡套餐
除了土鸡套餐,李秉铭还为村民购买了土鸡香油,还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鸡舍。鸡舍门口贴着“鸡大婶”的标签,李秉铭希望自家的鸡友们能吃到“李大婶”加工的土鸡油,为的是宣传当地鸡的味道。
2017年,乡里希望自己的“土鸡”产品能够成功进入北京市5家“大餐馆”。但制作成本高,李秉铭买了30吨油后,才开始烧鸡。
在家乡的鸡舍,热腾腾的锅巴气味扑面而来。土鸡油的发酵过程也如同鸡汤一样,煨制成鸡屎,烧得热腾腾的,鸡儿吃起来特别香,在加上花椒、八角等调料,味道香醇,十分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