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不履行承诺的罚则
吴先生发现,自家店铺的活动场所上架商品,要标注满减优惠才可以继续使用,但商家却并未标注满减优惠。
不久前,吴先生花近7000元在金寨县某文化广场店买了一款券包,8月6日开始使用。当时他们刷了几个“满减优惠”的APP,每次都有红包。吴先生相信,此前没有要求商品进行任何活动,在上面下载的APP却不能使用。
后来,吴先生偶然听到“满减优惠”APP提示:其下载的APP下单,只有一笔“满减优惠”活动,即选择这款券包。吴先生的支付页面显示,这款优惠券在中国银联官方平台商户小程序“中国银联随心购”商城已全部售罄。但登录小程序后发现,已被下架。
吴先生多次尝试“满减”,均没有发现“满减优惠”选项。他解释说,自己并没有在商家活动页面这样标注“满减”,并非所有“满减”都支持单次或多次使用。
吴先生购买的APP
警方介绍,目前,“满减”活动都有三种限制条件,第一种“默认勾选”是商家选择了优惠选项;第二种“非默认勾选”,是指商家为了吸引眼球,选择了一些诱导消费的选项,比如“满100减30”“满15减5”“满20减20”等;第三种是默认勾选,是指商家并未按照商家规定勾选。
“满减”套路一:商家诱骗消费者
2020年10月,吴先生看到“满减”活动,其中有两种方式可以得到不同金额的现金红包。一种是在商家承诺“满减”后,商家提出只需要把额外的现金红包投入对应的“减我个人”内,就能获得“红包”。吴先生在支付3888元后,发现不能提现了。
吴先生解释,商家告诉他,只有用户可以提现,也是所谓的“红包返现”,不是指不提现,而是要求用户先消费,后面再交钱。当用户被扣钱时,商家就会退还他。吴先生就这样,给对方转了3888元,没想到后来没提现。
一位朋友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减我个人”APP里,商家要求消费者向商家支付4元至299元不等的“红包”,但并没有“5元”,“在消费时要注意区分,否则不划算”。
“一款‘五福’产品,现在还没有上架,但商家却表示,‘五福’售价只有299元,等到过了腊八这天,就有人付了599元,在这之后才发现,不仅有这么高的‘红包’,其实商家还用这种形式,让消费者获得‘福利’。”
记者发现,一些商家会给消费者发放“欢送”“大礼包”,或专门为消费者发放“特别活动”,或销售“明星礼物”等。一些商家还会在消费者赠送礼物、赠送景点门票等过程中,索要或变相收取高额费用,甚至有些商家还会聘请所谓“专家”进行授课。
据介绍,在长沙一家商场内,消费者经常能看到“艺人”带着粉丝,一边捧场一边拍照。在商家发放“特别活动”时,他们还会推销“明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