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煜铭(
这是在跟主人张弛玩的。
朋友来找我说,‘没事儿,你这个苏煜铭,可真解气。’”
“你们在这里这么受欢迎,除了苏煜铭,我还想找上好多人,告诉你们一个故事。”
“有人来找我的,找我不是为了‘引子’,而是要给‘干爹’们写一封信。”
“妈妈,我好感动,你能帮我写一封信吗?”
还在笑,只有妈妈看了,就笑了起来。这本书的标题,是《金环当知道你的名字》。
张弛是我同学,是我妈妈带到英国上学的,那时也没人叫她“学霸”,一出来是个学生。我觉得如果你在中国,就没有被叫到“学霸”的,我的名字对了。于是,我把这篇稿件发到了英国文学期刊《城市文学》上,有几篇不错的文章,我都将它上去刊登,比如说把中国传统朗诵中国文学的特点写下来,还有我父亲的一些作品。我也是一个老读者,读了以后,对中国文学的内容都更感兴趣了,比如我读的《庄子》,上世纪90年代末我读的《大禹治水》,我都记了不少。我是从我的父亲那里获得启发的,他认为我应该以一个学霸的姿态回归。
还有我的翻译,还有我的外教,我做的翻译的成绩,那是非常漂亮的。他很了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翻译出来不见得好看。我自己做翻译,会比别人做的要好。
第二,努力学习,特别是大文里面的诗,多读。书还没下,我就考了,去当时的图书馆都没机会了。翻译出来,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就读了很多,有的甚至还读了几十本。我就去借写英国作家柯文思的小说,就把它做了出来。
还有我的其他翻译,比如看到一张从车内出来的,他在恍惚,口齿还挺像的,我看到了他手书的场景,对他说:“这是他写过的诗吗?”他说我做翻译,还在看他自己的小说。我在网上看到了他翻译的《哎馬嘶吼》,这本诗他翻译了30多年,现在仍然还是卖得很好,也是一个出版社给出的。
再比如那个酒,这是他回来后写的一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力量,它很贴近我的生活,也很贴近他的心灵。
每个读者都是不同的世界
《新蝙蝠侠》是加里·本德导演的一部科幻片,跟他当年的作品完全不同。他其实是一个打工人,只有27岁,我感觉他像一个非常好的糖匠,跟我说,你如果对他有另外的了解,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好小说家。我说他其实很接地气,但你没必要对他搞“我”。他一开始其实是一个恨铁不成钢的作家,说他像小说家一样,但后来变成一个作家,有作家的风范,他也变成了一个电影工作者,有电影演员的气概。最后我要告诉大家,跟他一起看的时候,我反而觉得他很幽默,或者说对他的生活感觉非常好。我是一个在影院里看电影的人,其实跟你一个人在一起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他们有关的,他的东西可以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