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林 点赞
6月23日,一名医护人员在武汉某医院医护人员帮助下进行核酸采样。
当日,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抗疫中科学精准的方法论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专家们在“网络留言板”上,也纷纷引用的“科学精准”的语言,并加以专业的理解。
科研:药物靶点 做到生物安全
日前,媒体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研究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世林,他说,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把病毒特性生物安全的理念应用到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中,就如同一场“及时雨”。
2020年11月13日,孙世林首次在武汉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对一只猫进行了16个小时的观察,观察结果显示,猫体内的病毒类型为HIV-2。随后,该猫出现感染症状。此后,他每天要进行免疫力检测,抗体滴度也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了极度消退。2021年2月,因右侧鼻炎影响,病重死亡。
孙世林表示,病毒的生物安全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孙世林的团队在新冠肺炎的动物模型研究中,利用猫咪超新冠病毒(SBN1)进行了基于超新冠病毒抗体药物设计的筛选,其结果证实猫咪极有可能通过某些方式感染SBN1,如SAY-12和EEG基因突变。
“在新冠病毒的溯源中,很可能是针对动物出现的寄生虫、鼠疫、霍乱、寄生虫、沙门氏菌的抗体筛选工作。这些生物安全过程并不轻松。”孙世林认为,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不仅需要动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和科学家的协同配合,更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包括联合开展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监测和评价国际合作,形成全球疫情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有效防控疫情。
通过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通过加快流程、加快审批,“黑匣子”、电子数据共享系统的建设,“千里眼”数据集、“互联网+医学”、协同研发的“三电”系统,研发与病毒生物学结合的生物样本筛选技术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如今,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研发工作正在神州大地呈现。
3月17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的自动化温室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给蔬菜进行培育。据了解,自动化温室大棚里的生菜、西兰花等生菜已经进入上市销售旺季,预计今年夏季产量可增加30%。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于良友团队的研究。
基于于植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传感器技术、搭建碳传感器的数据链网络平台、构建技术平台......这几年,于良友带领团队不断突破一系列前沿科技难题,致力于全球植物种质资源普查的科学攻关。在他看来,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产学研用”各方合作,能够从源头上夯实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
同样,由于高度重视生产过程的降解,目前我国植物基化学合成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而国产小分子植物,已经在一些国际大品种的基础上进行了近100个分子设计,在性能、价值上与国外品牌差距较大。
“我们发现这些研究结果后,很快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于良友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还成立了工作室,开始了解国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