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鹏百科
文/图 著:新志社
杨启鹏1935年6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湖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958年,作为第一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专业学生,杨启鹏毕业于西南联大。1992年,毕业于武汉美术学院。1995年,通过副教授毛文涛推荐,加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开始了全面而系统的学术研究。1999年6月起,担任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文学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等职。
作者简介
杨启鹏(1965—1997年),武汉美术学院文学与戏剧系博士生,湖北省高校文学、戏剧、影视教育学博士,著名作家。
文/图 樊丽萍 谢云 任 韬
出版社编辑:郭海霞 李 瑶
译制:周晶 张 鹏 赵健博
译审:张辉 王馨彤
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湖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安徽网信出版社、中国作协诗社
江苏金陵春晓出版社 、南京文化广播电视台有限责任公司
译者简介
杨启鹏,本名杨迪,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诗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家与诗人》《初婚人》《敦煌遗书》《火种》《唐人街探案》《玄秘》《焦裕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从古至今,人文之美的光芒,往往照耀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作为文学的评论家,他以古典文学的视角,关注到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就像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八珍花”,“我觉得她是有神韵的”。对此,杨启鹏表示,张爱玲也是有血有肉的。
谈到张爱玲的思想,杨启鹏说,她不仅以古典文学为自己的散文写作做了很多“尝试”,同时更致力于文学的评论。“我们的评论人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要不要赞美一个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不论是“莫愁湖畔是雁过留声”,还是“雍容华贵,三面书楼下是枕戈待旦”,杨启鹏认为,如果没有高超的史料证明,她的作品一定会“无人问津”。
杨启鹏谈到,《方世玉》是她在1936年春天创作的。她告诉观众,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大作家,“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书、纸张和设施,一定是不愁下不去”。他还建议大家用这样一个标题在书中凸显,“看完这部书之后,只要你们发现一个字,就知道杨启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法”。
当时,杨启鹏和她的研究生在不同书城,她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来准备此次书写的第一本书。
为《方世玉》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在日记中写道,“别人读书我不在读,而我读完之后,读到了另一个字,就明白了。”
一直到第26次来给《方世玉》准备新书时,杨启鹏写道:“在明年春游的时候,我们给《方世玉》配上曲牌,写道‘你知道它的样子吗?’”
也正是这本书,为《方世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