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璇女德思想
李锦球是徐大冬《从百草园到故宫》里的一个人物,不知不觉间她已经离开国家近20年,但她的身影依旧随处可见,每当他抬头看着她时,都会唤起身上积攒下的一些老北京的老印象。
李锦球先是在《不要让我喜欢上故宫》中唱道:“说教不如不讲理,哪有教理去问师问道?何人画地为史?何人画地为国,何人画地为客。”
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诗,很能代表她的理念,那是“人最喜欢的,不是你用自己的想象,而是你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外国学者在《非西方世界的考古学》一书中写道:“和他人的闲暇时光,自由的概念,和丰富的生活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收获巨大的幸福。”
李锦球《故宫建筑图》
她给自己下的“圈”
让更多人去认识故宫
如今,故宫的建设也如火如荼。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学宫2022年开设“寻味文化”课程,致力于以“故宫里的‘花’”为故事的形式,讲述故宫里的美丽和奇妙。
“雪后的故宫”作为2020年,丝路考古夏令营的试点项目,除了“故宫中‘影’”,还引入了“丝路中外”影像,将丝路的多个文化符号和科学知识汇聚一堂,通过“重现”与“探究”的形式,邀请外国专家,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中国的历史。
一直以来,故宫一直致力于让更多人走进故宫、爱上中国。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报社、中华老字号协会等民间团体,每年向故宫遴选的专家团,送来了绘画、古籍、绘本、花丝镶嵌、彩塑等文化类节目,还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同时,故宫还与多家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协议,在版权使用、版权保护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便利,并已经在众多中国媒体中宣传推广。
以科技助力文化传播
除了打造“故宫之城”,故宫的创新手段还有很多。目前,故宫正在积极创建“云博物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在线教育、在线展览、线上讲座、在线巡展、在线答题、在线演播等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云博物馆”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参观游客超过百万,展览涵盖日、韩、西、中亚等多国和地区。该馆还与多家国际一流博物馆合作,在全球举办1000余场云展览。
据悉,2021年5月,故宫在线正式开通了“云博物馆”,将敦煌壁画、丝巾、大漆、青铜器、漆器等20余种文化资源汇集到故宫数字展览平台,让参观者可以通过“云博物馆”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精髓。
“故宫在线”的实现,是北京市大力推动“互联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2019年至2021年,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增长52.4%,数字文化消费实现规模超过9000亿元。
“北京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郭文介绍,北京建有国家级、市级智慧文博馆57个,建设面积达53.4万平方米,建设数字文博场馆量超过1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