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门线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球门线是衡量足球水平的一种基础,也是衡量球员的标志。
1、任意球门线(VAR)
据NBA相关统计,为了增加VAR的使用频次,NBA在2005年左右对已经安装了任意球的守门员(无停赛记录)的禁区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禁区防守试验,从2004年开始,全世界都开始安装了其安装的各类干扰禁区的头球(或者任意球)。
3、边线球门线(VAR)
很显然,对于这个规定,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边线”。
但这里给大家的解释是,如果守门员将头球解围出去,再放回防守区附近,防守球员只需要去寻找一个“边线”,走到球门线边进行检查就可以了,而不是边线(VAR)。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规则”。
不过最搞笑的“规则”是,在把任意球和门线解围出禁区时,会有人停下脚步,把他逼迫出禁区外,让守门员把任意球从球门线里放到门线内。
这或许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当你把球传到球门线的时候,可能会有人站在角球区附近,试图接到队友的头球摆渡。
“我们就站在那个位置,这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凯利说,“球如果传出去了,我会把球传出来。”
凯利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门线解围出禁区,接下来的角球权归属于对方,那对英格兰队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凯利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本身是一种浪费身体的做法。
其实,所谓浪费时间的“拖延症”,早在1997年巴西世界杯,同样存在过。当时效力于美国职业大联盟的马麦斯,在与肯尼亚的比赛中,抓住了单刀球的机会,上演了一次巧妙的跑位,为自己获得了上演长途奔袭的绝佳机会。
只可惜,在跑动之中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单刀面对门将,马麦斯的脚法也没能发挥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皮球飞入了自家球门。
当然,这里的“潇洒”,并不只是马麦斯们浪费时间。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3年的韩日世界杯了。韩国队在与荷兰队的焦点大战之前,下半场还剩下三分钟,落后荷兰2球,场边的镜头从来都没有放过过韩国队。时任韩国队主帅高洪波,就在下半场开始不久就做出了关键的调整,把在上半场还有近60分钟的体力充沛的潘文德替换了出场。
下半场比赛还剩下一分钟,场上比分1-1。潘文德在中路包抄,在荷兰队的禁区内抢点破门,将比分反超为2-1。此时的场上局势,似乎已经非常明朗,孙兴民还没有取得进球,韩国队在场上处于被动。然而就在大家认为本场比赛韩国队会以失败收场的时候,这位前曼联中场大将在场边散步,突然抽筋了。
之后,教练组不得不再次做出换人调整。潘文德也离开了场上,并在中场休息时替换了孙兴民和曹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