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米多高的水稻。来源:本报记者 李智
今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阿坝州金江县一头牛乡水稻种植面积已达7.56万亩,全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是全国最大水稻生产基地,年产大米7000余吨。
放眼望去,一垄垄一株稻苗整齐排列,色香味俱全,稻农正在地里除草培肥。“今年来,村支书彭阿姨给我们把开垦撂荒地的水田全部流转给村里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承担起了水稻种植的种水稻收入。”阿坝州金江县秧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牟华青说。
一条渠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盘活了土地资源。
“今年2月开始,村里的1500亩水田全部流转给了村里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我们一边水田里种水稻,一边把土地流转出去,种上优质稻。”仁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景嘉维说,今年仁东镇金王村因地处金沙江沿岸,一年有80余亩水田用来种植优质稻。
“以前,水田的成片状态,影响水稻种植面积,既增加了农业成本,也影响了村民的收入。”景嘉维介绍,随着全镇15个行政村水稻种植面积均达到2万亩以上,稻谷加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有了规模经营的项目。
“村党支部靠着流转土地,探索出水稻种植、深加工的产业发展路径。”仁东镇委组织部副部长曾蕾表示,仁东镇以农业生产托管、秸秆还田、收储加工、撂荒耕地整治、烟田复耕复种等为依托,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种植大户发展水稻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节本增效的经营模式。
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农民共享,多地打造“稻+农业”的产业链。高亭京在建始县湖镇金村村美农扶贫产业园项目区内种植莲藕、香菇、有机水稻、燕麦草、蔬菜等农产品,形成了以莲藕种植为主的芦笋产业,形成芦笋、红薯、蔬菜、辣椒、芋头、油菜等种植循环经济,同时,引入保险、土地流转等金融服务,推广“稻+农业”模式,预计收益可达10多万元。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规模化种植稻鱼综合种养的地区,贵阳经开区实施“稻+农业”发展模式,种植水稻、玉米、油茶、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以“稻鱼”为产业发展核心,大力发展“稻+农业”。目前,全区“稻鱼”产业园区内养殖户150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8000余人。
按照“稻+农业”发展模式,贵阳经开区一方面积极引进稻鱼共生养殖,如贵州生态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依托贵阳粮油蔬菜产业园,引进国内外鱼种繁育企业,自主研发稻鱼共生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形成稻鱼共生的综合效益,2019年,每年对坝区内农田以及长江上游生态岸线实施稻鱼共生鱼苗培育1000万尾,实现“稻鱼共生”;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稻鱼”共生发展,引导在稻鱼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方面均有优质农业产业项目的企业参与到“稻鱼共生”发展项目中来,促进“稻鱼共生”提质增效。
按照“抓点多带动、以点带面、带动面上”的原则,根据农产品品牌建设思路,先后引入了贵州省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优平农畜产品有限公司、中化星湖新农村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稻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