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劳模
马 劳模精神是永葆初心、不畏艰险、追求卓越、顽强拼搏的劳动精神,也是我国的“三农”工作重心。在宁夏,马劳模除了劳动竞赛带头人,还有“绿农创客”。几年前,在那片戈壁滩上,马劳模在戈壁滩上开办起了一间小“农户生产经营、劳动致富、生态农业、电子商务、文物文物保管”的实体厂。他们是乡村的“能人”,更是中国农民的“明白人”。
马劳模
郭建正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崖村人
村里有一个地方叫“大佛寺”,当年建起大棚,以棉花为原料,种上青提,在菜地里干了几年。2000年,我乡创建了“三乡工程”,动员我农民带头种植棉花。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当年棉花亩产量达到800多斤,纯利润达到7万余元。村里2000多亩棚地陆续变成了蔬菜大棚、苗木基地,林下种植了紫花苜蓿、柠檬、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
2009年开始,我回乡发展大棚经济,一边建房、一边发展大棚。从零起步到今天,我种了1000亩,带动全村发展大棚经济,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之路。
村民毛某果告诉记者:“刚开始我把小棚改成大棚子,效益很好。后来我们要扩建大棚,需要支出很多资金,我们觉得还是做生意,要想富,就要多致富。”
创业艰辛,收获满。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上种植蔬菜的道路。
“算钱!算帐!”在新村镇元庆村,一位农户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海拔高、地广,果子的价钱还不错。现在一年还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我们一家人干着轻松的活,日子越过越好了。”
今年的葡萄丰收季,新村镇党委、政府组织群众种植了300多亩葡萄,按照预计收入,预计每亩收入达700元。
村党支部书记宋学英算了一笔账,“这个葡萄一亩地工能有二三百元的收入,我们村里流转土地、农户合作等共同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去年一年就可以收入1万元。”
“闲不下来的李老师,下班后第一时间就给我们放学后的学生送来学习用品,帮我们搬运菜筐子,手把手教我们用。”新村镇纪村村村民苗煜辉高兴地说。
美丽乡村
创业创富路
“村里帮助我们把自家的地流转出去,把工人全部安置到村上的创业园务工,我们老百姓也不用担心没活干,生活有了保障,就不担心土地问题了。”新村镇纪村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省卫生健康委驻村第一书记、省卫生健康委原巡视员、省立新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感慨道。
乡风文明,关键在人。
“为什么有人愿意做公益事业?”“这是我的梦想!”我的梦是,“走出去”的人才也可以成为家乡振兴的“栋梁之才”。
“想要办好一所学校,还得培育出像我这样的优秀大学生和‘双高’,把‘四个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新村镇联合村主任王章金心系教育事业,在为期一周的驻村帮扶中,先后联系家乡爱心企业、山东龙昆医疗设备公司、山西省立新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立新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知名企业负责人......很快,在政府支持下,农村教育人才的“金燕”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