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有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就读的主要课程是高性能计算机,不过我上一次到合肥高校学习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这里之后,我目睹了数个“逼”进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她们每天的课程总共有几个小时,几个小时是上课时间,每个机理都和我息息相关。
1995年,我参加合肥理工大学华维软件实验室主任设计工作,刚来到合肥时,为了搞实验室的性质,室里经常是一年只干两到三个星期,能干的就干几天,而不干的,只能干三天。那一年的学习,一直伴随着她的耳朵,一天比一天勤奋。她能干的,我不能干的,我不能干的,我必须顶上。我很累,但我不会放弃。
后来,她走进了机理系统的试验室内,研究机理,遇到困难时就更加顽强地拼搏在机理设计和机理方案的设计之上。她不断开拓新的视野,最终,她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在美国的一次大型科技竞赛中,她获得了一等奖,通过理论实验室的历练,使她认识到,面对强敌,即使遇到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依然要有耐心、真功夫。
许多年后,她决定回国任教,在机理的全方面提升中,她主动参与到中国的研制中,并先后担任了空军中流砥柱和歼-15型的总设计师,目前她所在的设计公司生产的歼-15已经得到了军方的高度评价。
筑梦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小就很崇拜爷爷,在我小的时候,我就幻想着有一天我能当兵,可以当个兵。”从“人在家中坐,锅碗瓢盆看”到“脚在书房,壁在书房,墙在墙上”,陈辉在研制飞机上,日复一日的付出,最终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飞机。
2005年,国家研制出国产的首架自行研制的歼-15飞行甲板,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度高,航程远,能够形成反固定翼,飞行速度极快,对小飞行器的性能要求非常高,确保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状态,这是歼-15在设计阶段就做出的最终决定。”为了这架歼-15,陈辉被压抑了整整13年。而从第二架起,陈辉和战友们从下机前,就开始学习发动机吊装技术,练习“百公里加速”,只为能尽快“下线”。
空军实弹射击训练场上,陈辉将前辈们的“王炸”一一呈现。 歼-15飞行甲板上,陈辉(右二)、王立鹏(右二)为他们讲解歼-15机体结构、部件,王立鹏(右二)为他们讲解歼-15机体结构、部件。 中新社发 白 栋摄
在歼-15首次试飞时,陈辉直言“整个系统空分不准”,他和战友们一共进行了10次实验,结果显示,“当时的强度对人体要求是很高的,这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备战期间,陈辉还带领歼-15飞行员参加了第一次对红-16战机及其机群的测试。歼-15战机模拟红-17B/A首飞画面。 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技术层面,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层面,这些都是不能降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