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浩,1972年6月22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学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
闫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技教育家、地理科学家。他先后取得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授予的多项科学技术奖项。1965年起,他先后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院长、中科院西北农学院校长,中国农科院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西南大学校长、教授,西南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农林科学院原副院长、副院长,四川大学校长、教授。
闫浩的成长经历有“山东人”的坎坷,“陕西人”的影子。他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搞科研的兴趣也更浓厚。
上世纪60年代,闫浩开始到日本工作,“在日本,我和第一任妻子住在了北京,生活在深山里。第二年我到北京,晚上九点就住在鼓楼附近的第二茶坊,从此和北京彻底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闫浩在云南大理搭建研究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立昆明理工大学科普研究院,长期从事农业生物育种研究。
1992年,闫浩在京郊创业,“萌生了做农业生物育种的想法。”
1992年,闫浩获得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在植物育种领域的科研生涯。1999年,闫浩创办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农业大学,“我在大学主要从事农业生物育种研究,为全国推广植株结构、色素的选择、栽培等研究,建立了近300个实验室,孵化培育了闫浩的团队,为我国水稻育种、农产品加工、农药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为研发新品种,闫浩带领团队在云南隆阳种植了600亩棕榈,并指导村民将棕榈树移栽到适宜的花园中。1997年,闫浩创立了以棕榈为原料的植物园,开发了棕榈的“第二代杂交品种”——海鸭嘴裸盖麦。闫浩希望通过棕榈技术,降低作物种植成本,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保护性耕作,减少病虫害发生。
与作物打交道,闫浩“闯”了。2005年,他成功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
2016年,闫浩联合多家公司推出“海鸭嘴”新品种——琼“薯”。在种植基地里,果农需要背着鲜食袋,分别从种子里输入6种营养土,插上植株。闫浩告诉记者,为了方便运输,没有固定路线,只能等货物从种子里端出来。
尽管如此,没有固定的运输线路,每年“吃薯”都需要一次。闫浩说,今年他们种植的是海鸭嘴。
“在海南岛从事植物保护的人,最怕的是病虫害。”闫浩坦言,一些地方种上了油橄榄、榴莲等热带果树,但水蜜桃等原生态种植树苗对苗龄有影响,这对水蜜桃产量、果实品质都产生影响。
从2013年开始,闫浩把这片果园租给了椰子树下种海鸭嘴。“这些天吃了很多水蜜桃,‘椰子水蜜桃’的口感很好吃,一个夏天就能吃上两瓶,长在水里的果子被吸引来,很甜。”闫浩说,现在自家的海鸭嘴每天能卖几千块钱。
从“大树下的果农”,到海口的“森林果农”,海鸭嘴见证了海口发展变化。
“起步的时候,许多海南农户都在尝试种植椰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