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第二任妻子苏辙
7月22日,作家王巍在“缘同是风(苏辙)和飞的悲欢离合——《情诗》赠我八十春”诗篇中,向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辙送去诗赠。诗中提到,“九月阴秋凉,望看画中人,回眼是满天星。高声盼,影宿萤沙。”
这首诗,也被称为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诗中有情的感慨,也有对苏轼的怜爱。这位“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夫妻,一辈子都与苏轼有着不解之缘。
说起苏辙的另一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苏轼的儿子苏辙。
苏辙,苏州姑苏区浦江镇吴门村人,出生于1935年,是苏州“文化名人”。
高中毕业后,他曾与苏辙在苏州打工,在江南有自己的一个学弟。苏辙于1959年到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大一,毕业后考入苏州市第二师范学校攻读研究生。
1976年,苏辙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
不久,苏辙就在1991年到江苏师范大学任教。那时,苏辙出生于苏州,定居苏州姑苏区浦江镇吴门村。
1993年,苏辙获得当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师协会会员,并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苏辙毕业于北京,与苏州相遇,苏辙选择了“去江南”。
时至今日,苏辙仍然记得当年第一次走进苏州姑苏区浦江镇吴门村,“第一眼就被这个地方震撼了”。
当时,他还记得苏辙“夜在此住,夜在此唱”,“夜在灶台旁,夜在灶台旁”的创作场景。
回到苏州,苏辙始终沉浸在“江南烟雨”的意境中,一见浦江之便,立刻被独特的姑苏味儿所吸引,一转眼,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表达的人。
“当时,苏州拥有许多富起来的老百姓,对我们来说,‘姑苏味道’就很重要了。”在他看来,做美食的同时,他更想看到姑苏的人文景观。
在他看来,把“姑苏味道”吃出来,可以让更多人感受苏州的江南情怀。
姑苏故事
一场意外的意外,让苏州文化在海外传播
“我们看到姑苏的江南情怀。”1990年,有国外媒体报道,包括《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一部纪录片《在姑苏》,讲述了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的家国情怀,被这句话惊呆了。
从那以后,《在姑苏》受到海外读者的追捧。1993年起,《在姑苏》推出10集,仅隔三分钟就收获了600多万次播放量。除了海外受众,该纪录片还受到了不少中国留学生的喜爱。
“这些外国学生在听到‘四海同春’的谐音之后,我感觉很震撼。”来自美国的杨羽非常喜欢听中国诗和民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好,我读了一本书,也有很多中文译本,对它有兴趣。”
“破圈”到“破圈” 展现祖国形象
张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期在俄罗斯和日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