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哲 中央财经大学
■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学术报告中,“城农带农”模式明显,这在过往多年中被媒体和一些专家所质疑。在这种模式中,许多人认为“农文旅一体”并不适合。应该清醒认识,应该明确“农文旅一体”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人明白“农文旅一体”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予以重视。
01
“农文旅一体”是个好现象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与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旅游消费需求与GDP之比约为2.9%,在全国休闲旅游人群中尚欠发展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发展相对较好的文旅融合型城市,可能更加受到全国游客的欢迎。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联合中国旅游研究院推出的《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创建国家级及以上旅游景区2963家,近四成拥有A级旅游景区。
《报告》认为,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旅游特色的超大城市,能够为其未来的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作为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主要集中地区,重庆、杭州、广州等特大型城市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也为其未来的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厚的客源基础。同时,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并将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产业、环境保护等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规划司副司长李旭明指出,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不断扩大着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内涵丰富、内涵多元、品质优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和旅游业态多样、信息量巨大,而拥有庞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企业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结构方面,很多文化旅游企业都存在“小、散、弱”、“头重脚轻”的问题。
各地为何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唐伟民表示,由于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滞后性,文化和旅游业态创新要早于其他产业发展,要加强发展的顶层设计,切实转变产业结构,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在布局方向上,有些地区对文化旅游产业侧重在“旅游+”“+旅游”等,比如,有的地方对“+旅游”和“+文化”产业偏好度较低,文化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增强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稳定性、附加值”的发展规划;有的地方对“+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较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准入范围和标准较其他产业有一定差异;有的地方对“+旅游”的定位还较为模糊,文旅融合发展还需做大量调查、研究、评估、评估工作,才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在政策引导上,还要建立在完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政策调整。
政策在引导、提升、创新、完善、运用上下功夫。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下发工业旅游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制定和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政策,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