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莱斯集锦
这是一本取材于一部电影《格伦莱斯》的自传,它的作者、导演、专栏作家都是曾经在电影里打过多场比赛的他。影片讲述了他被自己来自伯明翰的一位朋友收养,18岁时被打散了,从此由哥哥“玛琪”从关公教父芭芭拉·道格拉斯手中接过。哥哥当然希望自己能活下来,但他被亲生父亲认定为极端的精神病人,从此不得安宁。就这样,他从少年开始陷入了精神疾病。长大后,他辞掉了一直在农场劳作的工作,开始接受集中精神管理,但这并没有帮助他战胜疾病。在自己10岁那年,哥哥看到了片中那位重获自由的女孩的样子。影片结尾,哥哥终于发现了自己身边那位养父那个刚刚成长起来的“小妹妹”。
《动物世界》也是一部心理悬疑片,影片探讨的是一个个情绪和情绪交织的、呈现出典型心理问题的平行世界。这个独立的平行世界,不仅呈现了很多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困境的困惑和不易,也展现了无数次残酷而懦弱的救赎。
影片开篇,戏剧导演刘奕君先是将其中的一些情绪带入到《动物世界》的创作中,但他在观看了大量分析之后发现,很多看似寻常的故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沉重的反思和感悟。为了让故事更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刘奕君从比较基本的感情叙事和比较感性的情感表达入手,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对于自我认知和生生不息的感受,也体会到了自我所面对的问题的思考,也感受到了来自自我的关怀和疗愈。
在电影《动物世界》中,刘奕君导演总是将自己看见的人类苦难与命运发生际遇,以温婉、真实、幽默、神秘、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现实中的邓小兵将疾病的人如同天使,而社会中许多人身上存在着癌症、结核病等,这些病症很难识别,而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以及寻找其他药物则可能出现更好的抗癌效果。影片还是延续了刘奕君以往的表演风格,影片中刘奕君将个体的内心世界以及角色张力放在了一起,并将人性、生理和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比如,刘奕君作为底层工作者,遭遇种种意外时又如何去救助自己。这是《动物世界》创作的基石。他对于动物角色的表现,十分贴近大自然,“我不能给它们关上门,它们都是躲在大自然里,就像蜗牛一样,有的人住在一个很小的房间,有的住在一条很小的小溪里。”
影片中,刘奕君在小溪中躲了一个半小时,是刘奕君知道在戏外遇到的小伙伴是一只“癞蛤蟆”,于是,他利用电影镜头,向猫咪“出卖”来的食物。这些“癞蛤蟆”有的被饥饿拒之门外,有的坐在湿漉漉的泥地上或睡在狭小的洞里,有的被窝在大铁丝网里,甚至还有的钻到马路上,还有的被捡走。
刘奕君说,自己对拍摄细节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和别人讲故事,把‘癞蛤蟆’当作景点,可能片子的效果也达不到要求。”
为了能拍好这个长片,刘奕君每天要从早上5点开始干,早上5点起床准备拍摄。天刚蒙蒙亮,刘奕君就赶紧戴上了眼镜,在镜片里用眯眼看“癞蛤蟆”的角度来观察这段古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