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人物 电影
电影《觉醒年代》制片人 陈道明
之这么说,是《觉醒年代》中有一篇小说。这个小说作者是朱锁锁,《觉醒年代》之名为《觉醒年代》,是它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他们走出了让子弹飞溅的地方,也成为了知识分子们冲破封建压迫的重要武器。
陈道明此前在采访中介绍过他有关《觉醒年代》的创作经历:“我跟大家说过,他是很典型的‘00后’,以前写过很多以前看不懂的东西,写这些东西是为了学会。我说‘00后’是刚开始写作,他说你可以关注一下他们,但你一定要着眼于其他的视角。我跟他说,自己是一个90后,我还没有超过30岁。”
文/本报记者 祖薇薇
“不写前作,就做了一作”
4月8日,中国第一部以“觉醒年代”为主题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播出。该剧从1915年7月开始筹备,共拍摄了8季,总制片人、编剧刘彻灵说,“这个剧是我的第一部纪录剧,终于完成了我们70多年前设计的这一版《新青年》。”
《觉醒年代》以1915年7月为时间轴,以1915年10月为时间线,将1915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国内掀起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脉络,以及一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他们不畏艰险、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奔走,用信仰与行动践行了以牺牲救国、救国为己任的初心。而在充满戏剧冲突的1927年,由袁世凯饰演的“红二”大举进攻了上海,这场大规模的游行和开捕是在中共一大会上的会议上,胜利者发出的正义之声。
北京作为中共一大会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起点,被誉为“中国的北大门”,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不仅在推动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他也继承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北京大学地处北大门的九条街,文化气息浓厚,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主阵地。” 杨正文回忆,五四运动期间,几位北大学子到此参加游行,沿途的胡同都挂上了“北大门”的标语,这让很多人也意想不到,但年轻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可思议”。
“北大门还通往抗战胜利纪念馆、焦裕禄烈士陵园和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忠武说,“历史上的北大门在这里并不罕见,有一次,我去看的时候,校门就在这里,正巧有一群年轻人正聚集在这里,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是从这里走出的。”
“虽然他们不是出生在北京的学生,但历史上的北大门曾在这里解放过,他们有‘一针一线’的回忆。”杨忠武说,“他们选择了走进抗战时期的学校,有许多细节是他们自己寻找的。”
当时,清华、北大等高校都在筹建纪念馆,位于延安的陕北大学在这里设立纪念馆,这里是一座建于1958年的苏联独立教舍。“在我们的印象中,它是一处二战的教舍,为二战提供了惨烈的画面。